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新型城镇化如何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时间:2014-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点击:
 
分享到:

俯瞰新疆阿拉尔市。近年来,阿拉尔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资料图片)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汤水雅居社区,已经变成市民的周洪根老人(右)和家人正在摆放蔬菜。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为了解决城镇化后农民的就业问题,江苏句容县宝华镇请来专业老师为失地农民上创业培训课。 本报记者 翟天雪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经历着像中国这样大规模、高速度、有步骤的城镇化。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让世代躬耕的亿万农民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命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在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更多农民变市民

  2011年,19岁的安徽小伙郑永军从大别山深处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当地IT生产线上的一名产业工人。

  而令小郑并不自觉的是,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社会结构一次历史性的变迁。正是这一年,中国的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6.91亿城镇人口让中国第一次步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市在不断“长高变大”,农村越来越不像“农村”,城乡界限不断模糊。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为53.7%,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城镇化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人口转入城镇,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使得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城镇化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

  不断提升的幸福指数

  甘肃省嘉峪关市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早在数年前,该市就取消“农业”与“非农”的户籍界限,通过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探索,让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同等的待遇。

  农民变为市民,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这是城镇化应有之义。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为城镇化建设编织了一张更加坚实细密的社会保障网——初步形成的全面医保体系、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一体的免费义务教育等,让百姓生活更加安稳,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比2012年多增44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的较低水平。

  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农村面貌的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它们将构筑起连接城乡的便捷交通网络。

  来自水利部的统计显示,自2005年我国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5年的40%提高到2013年的73%。到2015年底,纳入“十二五”规划的2.98亿农村居民和415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出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在过去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重物轻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在步入“新常态”的同时,城镇化建设也亟需“破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事实上,在城镇化的问题上强调“以人为核心”,正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体现了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上的新理念。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那样,“三个1亿人”是解决城镇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促进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让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蓝图已经绘就,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包括人口管理、财税金融、土地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内的顶层设计和改革举措,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户籍改革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特别是随着《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公布,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未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城乡统一的产权、价格、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的建立,亿万农民分享现代文明、共筑“中国梦”将成为现实。(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