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小小西甜瓜,何以变成亿元大产业


时间:2012-07-31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15年来,武汉市蔡甸区的西甜瓜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棚栽西甜瓜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值过亿元。

  小小的西甜瓜,如何变成新兴农业的支柱产业?近日,笔者前往进行了探访。

  干部带头种瓜15年

  7月14日一早,57岁的罗水甫租了一辆货车,装上自种的2000公斤西甜瓜,前往湖南岳阳贩卖。罗水甫是蔡甸区侏儒原种场党支部书记,带头种了18亩西甜瓜,亩纯收入3000余元。

  1997年,蔡甸区决定试种西甜瓜,发展高效农业。但那时,本地农民很少种植西甜瓜,都不敢轻易“下水”。区里发动20多名农业干部承包土地,带头试种。罗水甫就是那时开始种瓜的。

  选派的干部头脑活,肯学技术,当年种瓜就见了效益,亩纯收入近2000元,是当时种粮棉等传统作物收入的2~3倍。农民见到效益可观,纷纷跟进。

  如今,当年的种瓜干部已陆续不再种瓜,但罗水甫却坚持了下来。“时间长了,对种瓜也有感情了!”罗水甫说。

  艰辛之后的“懒庄稼”

  站在田间,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刘湘国,看不出来是个“年薪10万元的农民”。

  “种西甜瓜的技术含量高,种好可不容易。”刘湘国介绍说早期种瓜很麻烦,自己育苗,自己销售,几亩地磨死人。

  那时,育苗前要将瓜子用牙嗑开,嗑坏了可不行;用60℃温水浸泡6个小时,晾干后用纱布缠好,揣在身上一两天催芽;发芽后再移入土钵,用1000瓦的地热线保温;长大之后再移苗。100多元的一小罐种子,能活50%已算幸运。

  难题不仅是这些。种瓜4年之后,枯萎病随之而来,加上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刘湘国也有好几次想放弃。

  这时,区里请来上海的农业专家来汉长住,在田间指导种瓜,并采取农广校培训、相互传帮带等途径教农民育苗、整垄等技术。

  蔡甸区还建起现代化的育苗中心、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全区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操作等服务。农民在熟练掌握技术之后,种瓜赚钱也变难为易。

  好信誉赢来众客商

  盛夏,驱车318国道,进入蔡甸永安街、侏儒街等地区,绵延数公里的西甜瓜基地,宛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满眼都是瓜叶翠绿、瓜大滚圆。

  “其实瓜已不多了。”薛山村主任曾洪介绍说,每天早上,来拉瓜的贩子比沿路卖瓜的农民还多,日销量近20万公斤。全村1000多亩高档品种西甜瓜,现已接近罢园。

  瓜贩姚磊带着轻卡,收购了1000多公斤的“万福来”礼品瓜。“地头价每市斤1.5元,比其他地方高约3毛钱,但这里种的西瓜品质好,皮薄、味甜、好卖。”姚磊说。

  据悉,蔡甸区农民种植西甜瓜4万多亩,年产量7万多吨,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大棚种植。大棚里的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前或延迟上市,并提升了西甜瓜品质。瓜农龙善鹏说:“为了方便贩子拉瓜,农民总是头天晚上摘瓜,摘下时熟至七八分,上市卖时恰到好处,而且从来不用生瓜、烂瓜滥竽充数。”

  姚磊也表示:农民做事讲诚信,自己年年都愿来。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