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庄村荒废大棚
韩家坊村荒废大棚
西关村别墅大棚
近年来国家一直把生态农业发展放在首位,全国各地在温室蔬菜大棚发展中寻求致富出路。
然而,山西大同灵丘县一些村民反映,当地部分乡镇的一些蔬菜大棚从建成之日起一直无人经营,原本是高产农田现在是一片荒芜,有些甚至已变成别墅,与周围农田里茂盛的庄稼形成鲜明反差,农民痛心疾首。
荒废的大棚
灵丘县武灵镇刘家庄村位于县城北面,环城国道从村前通过,往西近千米处就是该县汽车站,属于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黄金地段。
沿国道前往进村的道路旁,一排排荒废的蔬菜大棚与周围农田长势喜人的玉米形成鲜明对比。蔬菜大棚里荒草丛生,二十多头羊正在里面啃草。一位正在务农的村民介绍,这片大棚已经荒废快5年了,自从建起来就一直荒废,以前这里是村民的承包地,后来村委领导用其他的地进行了置换,这里的地就成了村委集体用地,再后来就开发盖起了蔬菜大棚,共占地40多亩。
这位村民自己算了一笔帐,“在灵丘县,像这样最好的高产农田5年来就给农民造成3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刘家庄村村主任表示,“这些大棚是本县城一个老板投资兴建的,根本就没有和前村委签订过任何合同,因此现在村委领导把工程停了”。
对于为什么五年多如此荒废浪费土地资源,村民有自己的说法,那就是等荒废久了,按照荒地处理,进行上报,然后搞开发。
在相隔不远的韩家坊村,村南侧同样也有荒废的大棚。该村村民称,这些大棚从建成到现在已有四五年多了,一直就这样荒废着,面积最少是在50多亩,属当地一级高产农田。
此大棚是由本村村委会负责建造的,几年前,村委会按照国家对农村多种经营的补助政策建立了这些大棚,但是自建立起来后就没有过任何种植,有村民要求自己承包种植,村委却提出苛刻要求和条件。“村委占用村民土地开展大棚建设,却还要向想要种植大棚的村民收取45000元的费用,农民因费用太高而放弃使用大棚,却也不能收回自家土地进行耕种,直接导致了大棚的荒废。”一位村民说
据了解,支家洼、唐之洼、作兴等村庄的蔬菜大棚建设时间和荒废情况如出一辙,有的村庄的荒废面积甚至将近100多亩。
“上届乡政府领导把发展蔬菜大棚作为农业工作重点。”村民王某说,一部分钱村民无息贷款自己出,一部分钱政府出,可是现在却盖成了个半拉子工程,政府补助的钱不知道哪里去了,现在村委想把大棚卖给村民可是又卖不了,里面矛盾复杂,只能就这样让好好地土地荒废了。
温室大棚变别墅
灵丘县西关村10年前还是城外的一个村庄,现在已经成为城中村,从西关小区北边出来,就会看到50多套别墅加温室大棚的独特建筑,这也是西关村村民曾经争议最大的农业开发项目,全部占地400多亩,这些别墅有的装修豪华,有的大门紧锁,而别墅院落里的大棚近一半以上荒废,即使没有荒废的也大都种点玉米等农作物,据当地知情人介绍:“这些别墅套大棚,建成将近10多年了,当时以建大棚的名义开发,后来建起来实实在在成了别墅,每幢别墅最少在250平米左右,前几年卖价就在50多万,现在涨到每幢100万元,但是现在花100万想买也没有了,这样开发的惠民工程,现在都到了有钱有权人的手里面,那些人他们基本不住,都租出去开了饭店、医院、学校、或者公司,拥有这里别墅的领导干部不下20个,因为这是小产权房,根本没有办法查证”。
调查发现,不仅仅武灵镇有大棚荒废的情况,其它个别乡镇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国家资金浪费,土地资源浪费,高产农田逐步减少,房屋闲置。然而乡镇级政府每年的农建工作年终评选都获得先进集体。
尽管灵丘县武灵镇某些村子的蔬菜大棚荒废的原因众多,来自群众的怨言强烈。鉴于此,蔬菜大棚是否能成为一个真正与民衔接、为民谋福的民生工程,它需要一个相关部门深入调查,需要一套行政体系内部的监督问责与绩效考核机制,更需要一个将民生工程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的大环境。(王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