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北京功能定位、制约首都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均水资源不足一百立方米,用水缺口达三分之一……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亟待破题。站在千余平方公里的巨大地下水漏斗区上,且看有着成功节水经验的首都农业如何调整结构——
五行中水曰润下。被视为生命本源的水,千百年来滋润着京畿之地。地质学家研究,这块土地亿万年前曾与海为邻,如今人们仍栖居在三面环山的被称为“北京湾”的区域中。有人说,北京富水,是“风水宝地”;也有人说,北京缺水,是“苦海幽州”。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强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并明确提出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谐之中,自有天人合一之题;宜居之内,应有人水共生之意。水资源的应用与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首都的功能定位和长远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便在农业节水领域有所作为。顺义是全国第一个喷灌县,全市设施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等举措堪为典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位居全国前列。9月4日,北京市召开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北京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从此将“定向”高效节水。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北京农业发展与首都功能定位紧密契合,作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城市之一,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北京发展的“天花板”,问题倒逼决定农业必须走节水高效道路
农业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种植结构调整史。从上世纪80年代的城郊农业,到90年代都市农业,再到新世纪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改革开放30多年,北京农业的发展历程,每一阶段的结构调整,都服从和服务于不同时期首都功能定位和城乡建设需要,成功走出了一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目前北京城镇化率已高达86.2%,农业占GDP的比重远低于1%,越来越呈现出“大城市、小郊区”的格局。围绕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最新定位和长远目标,建设什么样的农业,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对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以农林水为代表的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市委书记郭金龙提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水安全、生态安全对北京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拿出更大的担当精神,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绝不把难题留给后人。
北京已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全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左右。国际上人均水资源数字是7700方,1000方则是世界公认的缺水警戒线,低于500方视为极度缺水。北京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的1/21,世界的1/77,缺水程度超过以干旱著称的中东和北非,甚至低于“沙漠国家”以色列的365方。可以说,“比沙漠还缺水”。
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首都如此缺水!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说,由于长期开发建设,北京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处于退化状态,资源环境明显处于超负荷状态,已成为制约首都城市建设发展的“短板”。
问题倒逼下,选择高效节水道路成为首都农业结构调整唯一选择。市委常委牛有成说,调整是农业必然选择,要调出新方式、调成高效益、调到可持续。副市长林克庆也认为,结构调整对农林水建设发展是难得的机遇。历经多次调整和城镇化影响,曾经作为用水大户的农业近年来用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农业年均用水25亿方左右;2004年下降到13.5亿方,到2013年降到9.1亿方(其中再生水2亿方),10年减少1/3,减少的用水量相当于220多个昆明湖的储水量。2005年开始,农业用水开始低于生活用水退居用水量次席,由人口增长带来的用水刚性需求则成为耗水主角,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的比例由2004年的39%下降到2013年的25%。
“除生产空间压缩带来的用水减少外,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加大节水灌溉建设力度,集成农艺节水技术落地,加强农业用水政策管理,农业节水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为保障全市用水安全作出了贡献。”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
据了解,作为衡量从水源引水到田间作用吸收过程中水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北京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1年的0.55增加到0.70,目前我国平均水平是0.52,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可达到0.6,发达国家则在0.7到0.8左右。
北京在全国农业系统中首个成立专门的节水机构,2005年在农业局下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设立节水室。从2001~2012年数据看,全市耕地平均灌水量由273方/亩降到208方/亩,减少23.8%。粮食水分生产效率由1.31公斤/方提高到1.53公斤/方,蔬菜由9.4公斤/方提高到11.2公斤/方。
“高效节水对农业结构调整本身是巨大的发展契机,节水的同时还能节地、省工,减少病虫害,最大限度保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节本更要增效,最终实现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目标。”市农业局局长吴宝新说。
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
北京是全国较早开展节水灌溉的地区,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已形成集“设施节水、农艺节水、机制节水、科技节水”于一体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体系
在昌平区小汤山特菜大观园,这里将节水措施“武装到了牙齿”。以番茄为例,采取集约化育苗,穴盘精量播种,移动式喷灌机智能化浇灌,单株秧苗最多耗水0.2公斤,比传统营养钵育苗省水1公斤以上,全市仅集约化育苗一项冬春茬蔬菜可节水16万方。育苗后进入工厂化生产阶段,全程无土栽培,应用封闭式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每公斤番茄耗水29.9公斤,比日光温室节水45.6%,亩节水500余方。
“北京农业节水在全国起步较早,虽然面积不大,但技术精准,落地扎实,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全国领先,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也力争将这些经验打造成可学可鉴的‘北京样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说。
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北京节水农业走过30多年历程,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实践证明,节水农业在北京大有可为。
“总结经验看,我们主要是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倡导‘真实节水’理念,突出‘田间节水’重点,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多年在农业节水一线工作的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克武说。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进入以设施节水或称为工程节水为主要特征的起步阶段,1985年开始在大田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渠道衬砌、地下管道输水灌溉趋于稳定,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重点推广抗旱品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耕作蓄墒、长效肥一次底施等旱作农业技术。
记者在顺义区了解到,该区1979年引进喷灌设施,到1990年已发展设备达2032套,喷灌面积3.3万公顷,1994年被水利部称为“全国粮田喷灌第一县”。区农委主任刘振河当时正是一名水务工作者,“那时北京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在全国首屈一指,顺义当时是国营农场体制,各方面都对黑龙江等地有借鉴。”
现在顺义赵全营镇拥有全市首个小麦微喷水肥一体化施肥自动控制示范区,采用自动控制微喷设备、时针式喷灌机施肥系统,又最新引进滚移式喷灌机,只用一个手柄轻松操作,根据作物生长定量浇水施肥,亩节水50方,小麦、玉米亩节本增收200元。据了解,去年全市23万余亩农田示范推广区实现节水1239万方,节水量可满足4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水。
北京市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基本农田、设施农业、精品果园为重点,规模基本农田中两茬平播以喷灌为主,露地菜以管灌为主,设施农业以微灌为主,精品果园以小管出流、滴灌为主。
自上世纪90年代,节水农业步入农艺节水与灌溉相结合的快速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节水效益。大田作物大力推广覆盖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发展雨养旱作农业;设施农业示范推广滴灌施肥、覆膜沟灌施肥等技术,发展水肥一体化高效农业。
在市土肥站设在昌平区兴寿镇鑫诚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里,记者看到,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在这里已试验到第三代。“微喷技术更多将传统的大水漫灌改为喷水慢灌。”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说,“只有结合农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水用肥过量的问题。”
他们首先试验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IC卡轻轻一刷,设备就能自动以“输液”方式将水和肥根据作物生长期需求一滴一滴送到根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方式基于“肥多水勤”理解误区的“水压肥”方法。
试验两年后发现,由于肥料不能完全溶解导致堵塞滴头损害元件,他们就从国内外引进筛选全溶性肥料进行技术改良。升级后的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已在全市设施农业中大面积推广,1万多亩草莓应用该技术。生产实践表明,应用该技术比传统方式每亩节水60多方,节肥30多公斤。
节水的道路远没有到尽头。土肥站最新尝试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设备由控制系统、浇灌系统、栽植系统组成,控制系统按设定的时间段启动和关闭浇灌系统,植物可实现对营养液循环利用。除蒸发及设备少量滴漏外,水分和养分基本为植物生长发育所耗,这比滴灌模式亩节水近90方、节肥14.5公斤,又前进一大步。
100多个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目前已在北京建立,示范推广滴灌施肥、重力滴灌施肥、微喷施肥、膜面集雨滴灌施肥和覆膜沟灌施肥等五套技术模式;全市20多万亩蔬菜和果树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每年可节水2200多万方,节肥5500多吨。
以农业部2004年成立专门的节水机构为主要标志,第二年元月,北京市推广站成立节水室,也是从那时开始,节水农业进入综合节水阶段。节水室主任程明说,机构的成立体现顶层设计,有利于统筹相对分散的工作,集成设施节水、农艺节水等综合节水技术,结合膜面集雨高效利用、再生水应用等模式,形成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体系。
2004年开始,市水务局相继完成机井GPS定位、普查上图、安装水表等工作,部分机井安装了远程抄表装置,部分装有预付费功能的IC卡水表,使机井达到“一井一表一卡一号一数”管理要求,实现了农村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严格计量、有偿取用”目标,变粗放管理为集约化经营。
贯彻政策有赖打通“最后一公里”。全市基层水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114个流域水务站和近4000个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聘任超过1万名农村管水员,形成了“市水务局—区县水务局—基层水务站—农民用水者协会和农民管水员”的四级水务管理体制,农民节水意识不断提高。
自然水和再生水是对地下水的很好补充,近几年北京越来越重视对它们的收集和再利用。特菜大观园应用膜面集雨高效利用技术,采用修建集雨窖和汇流系统将收集雨水,通过重力滴灌技术将雨水回用于设施蔬菜栽培,结合冬春茬番茄和秋茬球茎茴香茬口安排,基本实现零用地下水。全市共有膜面集雨示范区面积3460亩,集雨窖总容积9.7万方。去年通过此项技术累计集水17.46万方,可满足600亩设施蔬菜一年的滴灌用水量。
积小流以成江河。北京市已形成了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建立了100多个高标准节水示范区和3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节水灌溉面积占到灌溉面积的88%,非工程措施面积达到100万亩,再生水灌溉控制面积60万亩,已建成1000处农村雨洪利用工程,蓄水能力2800万方。
量水发展生态优先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北京农业节水空间很大,未来按照“京津冀协同、农林水结合、城与乡互动、种养业协调”思路,全面提升农业应急保障、生态休闲和科技示范水平
再减2亿方!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农业用新水从2013年的7亿方左右降到5亿方左右——农林水用实际行动为北京生态安全、水安全保驾护航。
横向比较看,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用水在总供水量中比重也是很高的,美国在1/3左右,日本超过一半,以农业节水著称的以色列甚至超过了60%;在美国和罗马尼亚,喷灌和微灌面积占到有效灌溉面积的54.4%和80%以上,北京则仅有25%。
北京城市定位瞄准国际一流,农业节水工作也有更高追求。“国外一些国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以上,北京为0.7;以色列粮食作物水分生产效率高达每方2.32公斤,北京为1.5公斤。北京节水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大有提升空间。”王克武说。程明也认为,在管理机制、节水技术与生产模式和节水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北京还存在瓶颈。
未来农业节水将是北京城市发展蓝图上的基础色。林克庆对《意见》解读时说,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疏解城市功能、治理“城市病”的重要载体。
围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迎来了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时刻和重大机遇,这场被称为“调转节”的改革,用牛有成的话说,不能忽视占GDP不足1%的农业的巨大价值,不能小看除政府和市场外大自然的重要作用,不能缺少富含文化底蕴和乡愁的农林水资源,包括农林水在内的生态容量虽然不能决定城市的发展速度,但完全可以决定城市发展的高度和长度。
从现在直到“十三五”期间,首都农林水调整的大框架是,按照京津冀协同、农林水结合、城与乡互动、种养业协调的思路,坚持量水发展、生态优先、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四项工作原则”,深入推进农林牧渔业的结构调整。
牵住牛鼻子,一抓中的。此次调整的重点区域明确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该区域面积3113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图的18.5%;每年地下水位下降超过1米,最低埋深水位达到45米以上。该区域要逐步退出高耗水作物,不再新增菜田,不达标的散养畜牧业也要逐步退出。
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按照“调粮、保菜、做精畜牧水产业”目标,粮田逐渐退出高耗水作物,适当发展籽种田、旱作农业田、生态景观田,增加菜田,稳定观光采摘果园;养殖方面控制新增规模,疏解现有总量。根据“以水定地、以水定业”方针调整结构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力争从0.7提高到0.75。
“调”的同时做好“转”。转变生产方式,强化生产安全,做一流的北京安全优质农业品牌;强化生态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减源增汇水平;强化示范功能,发展籽种农业、会展农业;强化服务保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还要转变经营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衡量未来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标准,在于是否做到“四个全面提升”。
首先是全面提升农业节水水平,按照“地下水管起来、雨洪水蓄起来、再生水用起来”的原则,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实现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全覆盖,尝试用市场机制、价格杠杆调节农业用水。
其次是全面提升“菜篮子”保障水平,调结构必须稳定“菜篮子”自给率,不能把“菜篮子”调没了,“果盘子”调少了,目前1/3左右的供应水平是下线。加大京津冀“菜篮子”工程协同发展力度,鼓励和支持经营主体到外埠建标准化种养业基地,开展产供销一体化合作,提高主要农产品控制率、合格率。
第三是全面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重点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四大种业,打造全国种业创新中心、交流交易中心和企业聚集中心,建设好“种业之都”。
最后是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在3年时间基本完成100万亩平原造林任务后,继续大力发展现代林业,预计增加森林资源38万亩以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24.5%提高到30%以上。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