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执法队伍统一避免相互推诿
多位委员、代表建议整合执法力量,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执法指挥平台等。
宋慰祖委员认为,执法队伍人员不算少,但分散到多个执法部门里显得人员不足,无法全面覆盖全市执法问题。
宋慰祖表示,现在经常采用多部门“综合执法”形式,集中在某个时段进行执法,带来的问题是“一阵风过去就死灰复燃”,不断进行清理却又重复出现。这种多头、分散、碎片式的执法,造成一项工作多个部门执法,边界不清、相互交叉,带来了执法工作相互推诿,执法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他建议,建立统一规范的执法队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执法者待遇禁挂钩罚款
针对“暴力执法、野蛮执法”等问题,陶庆华委员认为,需要提升行政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执法的质量和效率。
陶庆华建议,推行行政执法绩效考核,落实责任制,成为执法人员奖励惩处晋升晋职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要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接受公民监督,不怕任何人拍照,倒逼暴力执法消失。
此外,他认为应该从源头上,对执法经费给予财政制度的保障,严格实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交国库,纳入预算管理。将罚款和工作人员福利待遇挂钩,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城管应成为“城管警察”
列席此次会议的市人大代表段淑珍表示,本市共有各类行政执法主体2152个,其中国家部委和市政府、市属委办局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主体就有1417个,存在执法主体倒置现象。
“执法工作很多都在基层,但是执法力量却集中在上层。”她说,“为什么会出现很多脏乱差的死角?有些地方的平房最高建到了7层,就是因为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
她建议,应加强队伍建设。以城管队伍为例,人员不少,但任务太重,而且年龄偏大。能不能把城管列入公安队伍,让城市既有交通警察,又有治安警察,还有城市管理警察,这样更有利于推动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
□人事任免
杨晓超辞去副市长
京华时报讯曾主管北京教育、卫生等重要领域的副市长杨晓超因出任北京市委常委,辞去副市长职务。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昨日表决通过了《关于接受杨晓超辞去北京市副市长职务请求的决定》,会议对其在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期间的工作表示了敬意和感谢。
2013年7月,杨晓超被任命为北京市副市长。根据公开显示,现年56岁的杨晓超任北京市副市长期间,主要负责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卫生、体育、文物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此前,中共中央批准,杨晓超任北京市委常委。此外,他还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副主席。
杨晓超9月24日首次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身份检查天坛公园国庆游园活动安保工作。他提出,特别要将反恐防暴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为国庆65周年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人物
曾主管钱袋子
杨晓超从事与财政、税务、审计相关的工作时间长达30年,其工作多年来围着“钱”打转,曾任市财政局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处副处长、处长,市地税局副局长,市审计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等职务。
近年来,“三公”问题受到社会关注。2011年4月,北京财政局在全国率先公开公车数量:全市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车6.2万辆。这一举措广受好评。虽然之后受到媒体和公众“挑刺”,杨晓超就此曾表示,坦诚是最好的,“既然要公开,有什么好作假的呢?”
低调谦和是很多人对杨晓超的评价。在人代会上面对代表们的“拷问”,他也会笑眯眯地回答问题。面对媒体,杨晓超也一贯的态度随和,对尖锐问题,他从不回避。 记者孙乾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