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黑土地上玉米金黄稻花香


时间:2014-09-26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 点击:

开栏的话:

  眼下正值秋粮收获的关键时期,面对一些地区出现的极端天气和病虫灾害,为确保粮食丰收目标的实现,各级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为秋粮抗灾夺丰收提供坚实保障。目前,秋粮生产呈现良好态势。从今日起,本报开设“秋粮探行”专栏,派多名记者分赴各重点粮食产区跟踪秋粮收获情况,通过来自现场、基层的鲜活报道,为您呈现秋粮生产形势和各地成功经验,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毛晓雅

  “测产结果出来了,玉米亩产超过800公斤,比去年高了六七十公斤!”黑龙江省富锦市上街基镇德安村的种粮大户刘桂月难掩心中喜悦。国庆前后,自家的600亩玉米就要大面积收割了,这几天,刘桂月忙着找粮商、备柴油和运粮车,一切就绪,只待收获。

  俗话说,牛马年,好种田。对黑龙江的粮食生产来说,今年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去年6月下旬玉米生长的关键期,一连下了十几天雨,肥没及时追上,导致产量大受影响。今年同期没有雨水,每公顷比去年多施500斤肥。”刘桂月说,“先期雨水好,后期光照足,加上大型农机具的应用,今年预计净收入能达到20万元,比去年增收8万块钱。”

  刘桂月所说的大型农机具的应用,还得益于大垄双行技术的推广。上街基镇农机推广中心主任周宏芳说:“今年镇上推广的大垄双行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成片的标准化农田适合大型农业机械作业,以前小农机每天只能收4公顷,大农机则能达到40公顷,作业效率提高了9倍。此外,大垄双行适合密植,每公顷比原来多种2万株,且利于保温,施肥保苗效果好,是近年促增产的重要措施。”

  行走在广袤的黑土地,蔚蓝的天空下,金色的稻浪一望无垠。喜讯也频频传来。桦川县创业乡丰年村的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世平底气很足:“今年已经收获的60亩稻花香米,每公顷产量达8吨,比去年多1吨。合作社种植的普通稻米测产产量高达每公顷9吨,也比去年增收1吨。”

  谈到今年增产的缘由,老李说出了三个“好”——天气好,技术好,政策好。“去年7月中旬,水稻孕穗期遭遇持续低温,导致减产,今年的积温达到2650℃,高于2500℃的年份平均水平,十分利于水稻增产。在政府补助资金的支持下,合作社还建起了浸种催芽车间和30栋育秧大棚,育秧时间提前到4月5日,比原来早了10天,抢前抓早,积温有保障,为丰收打下了基础。”

  “黑龙江的水稻产量高低关键在积温,而今年的积温高于往年,加之政府大力度投入建设智能化育秧大棚和浸种催芽车间,进一步抢夺了积温。”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潘国君对今年黑龙江水稻生产信心满满,“全省6232万亩水稻已经完全成熟,增产3%~5%以上,据测算,水稻千粒重比去年高1克,这是天帮忙、人努力的结果!”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