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广东莲华镇:“80后”小伙打造粤东最大灵芝栽培场


时间:2014-09-25  来源:汕头日报 点击:

 以“农家乐”模式经营生产,指导周边农户共走致富路——

  在澄海区莲华镇,有一个被誉为目前粤东地区最大的灵芝栽培场——澄海区食用菌研究所,其壮大推手是一名叫潘家喜的“80后”小伙子。近些年他勇于引进、培植新品种,走多元化发展路子,在业内首创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自产自销各种食用菌。成功之余,他还免费给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以及教授慕名前来的求学者,带着大家一起走致富之路。

  引新品种创农家乐式栽培场

  近日,记者在研究所见到潘家喜,只见他戴着一幅黑框眼镜,瘦瘦高高、斯斯文文的样子,如果不特地说起,很难想像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以前研究所栽种的品种很单一,主要以金针菇为主。”他告诉记者,研究所是他父亲一手创办起来的,早年收益只够养家糊口。1996年,他子承父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出去,到福建、江西等省份的一些食用菌生产基地(场)考察,“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回来后,他在父亲的支持下一口气承包了6亩耕地,搭建了4个大棚,大胆引进新菌种,先后开发出“杏鲍菇”、“鲍鱼菇”、“灵芝”等10余个新品种。2010年底,他还引进试验“猴头菇”、“金顶侧耳”2个优新品种,均获得成功。

  然而,酒香还怕巷子深。潘家喜的鲜菇主要是做批发,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来收获鲜菇,寝食不定不说,价格还会随着产量的多少上下波动。2009年,莲华镇举办鲜菇美食节,来来往往的“老饕”让他灵机一动——何不转型做农家乐自产自销?想到就做,他从一两张桌子做起,让食客自己动手采摘鲜菇,采来的菇就地下锅,做成自助餐食用,并在栽培场内展出如何分辨毒磨菇的图片。“这在行业内是全国首创的一种经营模式。”潘家喜告诉记者,目前“农家乐”已发展到有30张餐桌供食客就餐、日均最高客流量达600人次的规模,潘家喜的研究所也通过食客的口口相传而声名大噪。

  壮大后伸手助人“造血”致富

  在研究所的“菇房”里,记者看到一个个菌袋整齐地码放在架子上,这些鲜菇正探出大小不一的“脑袋”,长势十分喜人。“有一部分菇再过两个星期就可以收获了。”潘家喜说,这些年他始终注重提高栽培技术,行业内多数生产基地(场)的菌袋只能码六、七袋高,他却能码到十五、十六袋高,有效地利用空间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他邀请食用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协助研发新品种、新材料,其中取得较大突破的是赤芝药效及口味的成功改变,以及在潮汕平原地区仿野生栽培紫芝的成功。

  2010年,研究所被市科协认定为汕头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拥有6名熟练栽培工人,工场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常年墙式栽培食用菌约30万个菌,主要有灵芝、毛木耳、秀珍菇、猴头菇等十多个品种,年产量达到150吨以上。研究所成功壮大转型之余,潘家喜不忘回报社会,有农户上门请教各种技术问题,他总是热情给予解答,由此辐射带动周边食用菌产业发展。2007年起,他还每年免费接收5名来自广西、云南、江西等省份的学员,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并按月给予每人几百元的生活补贴。潘家喜认为,与其给人“输血”,不如助人“造血”,教会别人一技之长,“有的学员学成回去后,自己也开办了栽培场,效益还挺不错。”此外,逢周六晚上,他会联系文化单位到栽培场内播放各种科普电影,给邻里乡亲送“文化大餐”。


来源:汕头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