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土壤“白色污染”不容忽视


时间:2012-07-27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随着农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各地农村广泛采用,土壤中的废旧地膜碎片日渐残留“储存”。种植业的“白色革命”在助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给土壤带来了“白色污染”隐患。

  笔者长年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目睹废弃农用地膜清理不尽,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显现。农用地膜一般为石油加工品,而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塑料地膜不易腐烂分解,不仅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使土壤失去保水保肥特性,而且还严重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以及上下输导水分的能力,导致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影响单产提高。

  在牛犁耕耙的农区,废旧地膜“储存”于土壤易致土壤耕层变浅,阻碍牛犁耕作层增厚及培肥地力。由于农用地膜的塑料类原料多为高分子化合物,长年累月很难分解。废旧农用地膜当年回收不尽,除了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之外,还直接影响牛犁耕耙土壤的深度。此外,一些地方用小型牵引力农机耕田,耕作层浅至15厘米左右,离棉花、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需要20~30厘米的农艺相差甚大。

  废旧农用地膜不能彻底清理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各界对土壤“白色污染”缺乏忧患意识,涉农部门制定的废旧地膜回收管理措施不够完善。二是农作物收获后,农民一般不想再大量投入人力成本,对耕地清理回收废旧地膜多持消极态度。三是有的农民还没有把口粮田真正当作自己的耕地使用和保护,偏重眼前利益。四是土地承租经营种植业大户将废旧地膜弃田的比率比一般农户要高。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水田旱地“白色污染”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增强“白色污染”忧患意识,教育农民认识到废旧地膜弃田的危害,制定出台清理回收地膜的刚性管理措施。否则,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将会病入膏肓。

  为此,笔者建议,一是政府要尽早加强防治农业“白色污染”的立法工作,尽快把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壤清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上议事日程,填补土壤保护法律的空白和盲点。二要鼓励研制、开发、推广光解膜和生物降解膜等新型农用地膜,并通过强化管理并辅以相应的经济手段,加强回收废旧农用地膜的工作。三要严防农用地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监控、管理农业面源污染,制定土壤中农用地膜残留的相关检测标准。四要抓紧回收废旧地膜,防治地膜污染。五是供销、生产资料等有关部门(包括废品收购店)要采用价格杠杆,抓紧从农民手里回收废旧农用地膜,调动农民清除残留地膜的积极性,同时推动废品收购商收购废旧地膜,发展农用地膜再生行业,变废为宝。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