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门槛”倒逼茶叶规范生产


时间:2014-09-24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日前,欧盟对于出口到欧盟的茶叶正式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新标准主要涉及4项农药残留指标,包括异丙隆、啶氧菌酯、嘧霉胺和啶虫脒,标准都比原来提高了1倍,含量从0.1ppm变成为0.05ppm,此外还对我国茶叶增加了唑虫酰胺残留的检测。

  农药残留,是出口茶企的软肋所在。资料显示,今年我国输欧茶叶已被欧盟通报18批,农残超标是主因。据专家介绍,用农药进行有害生物防治,几乎是各国农业生产中的普遍做法,完全不用化学农药的农产品只占总量的3%~5%。我国出口茶叶,以夏、秋茶为主,天气热病虫害多,农药残留难以避免。安徽作为绿茶出口的大省,会受到这纸新规的影响吗?

  “我们实施的都是订单生产,暂时对茶农没有什么影响。这多亏与当地大龙头企业合作共创基地发展的模式,茶园种植的各项标准几年前就已大大提升,包括农残的控制。”六安市磨剑冲名优茶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匡大国介绍说,企业有专门的技术员长期在茶园监督,对种植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严格控制。

  “我们公司这几年不断在收购茶叶基地,也是为了应对越来越苛刻的出口标准。”安徽休宁松萝茶叶公司的叶辉告诉记者,新标准对他们公司的茶叶出口有一定冲击。合作社基地种植生产的茶叶质量还可以控制,但如果从其他供货商收来的茶叶原料就很难进行控制。他们一方面跟茶农大力宣传农残标准,要求他们尽量使用生物农药,杜绝使用唑虫酰胺;另一方面请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质量监控,对供货商茶叶质量进行严控。但由于每年出口量较大,达到三四百吨的成品茶叶,仅仅靠基地的生产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这是一个好事,可以引起政府部门等诸多方面的重视。”安徽新安源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方国强介绍说,他们生产出口的是有机茶叶,相关农残标准远在这个标准之上,各项指标更加严格。所以目前出口没有受到影响。以他们合作社为例,拥有自己的有机茶园基地,核心区有3万亩茶园,辐射5万亩茶园。所有的茶园采用合作社模式统一管理产品,统一提供农药,合作社有效控制了产品质量。

  “要解决农残的问题,国家应该从源头上管起。对于茶叶生产企业,我们只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能达标的就多出口一些,不能达标的就少出口一点。”安徽省国润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天霁介绍,关于农残出口已经是茶叶产业链最终端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上做什么文章都没有太大意义。如果能够通过不断增高的国外技术门槛倒逼国内规范茶叶生产,从源头上禁止非标准的农药生产流通,这样才有利于彻底杜绝农残的问题。

  “欧盟自2000年起实行新的茶叶农残限量标准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加以修订。我省茶叶企业和相关部门,要尽快适应这种国际农残检测标准的不断变化,并适应这种规则。”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老师杨秋云博士介绍说,欧盟通过技术贸易壁垒以达到减少中国茶叶的出口量,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予以反应并维权,另一方面应该向中国茶叶生产者大力推行无公害或有机茶叶生产。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