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就是一个家——访张家口市赵家蓬供销社主任高占生
时间:2014-09-21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点击:
次
|
供销社就是一个家
——访张家口市赵家蓬供销社主任高占生
中国三农观察网9月22日讯:(王石川)处的河北省涿鹿县南山区,拥有全县近12的土地面积,却只有全县110的人口,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区。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广人稀、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赵家蓬供销社由“一堆负债单据、连个钢崩都没有”,一个家底薄、经营非常困难的基层穷社发展成一个“资产过千万、市场份额占百分之七八十”的示范基层社。 近日,我们一行4人赴赵家蓬调研时感到,赵家蓬供销社的经验很丰富,但最突出的、最可贵的是精神,是永不服输、不畏艰难的自强精神;永不言败、永不言止的进取精神;开拓创新、富而思进的创业精神;以社为家、公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可以从赵家蓬供销社主任的一席话中充分体现出来。他的发言感动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生动而实际。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这位身居大山深处,扎根30多年供销社工作的高占生。
信任中临危受命
赵家蓬供销社成立于1953年,在计划经济时期是向老百姓提供生产生活用品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销社经营萎缩、效益下滑、连年亏损。特别是1992年,赵家蓬在推行重庆“四放开”的经验时,步子迈得太大,由于缺乏经验,管理跟不上,三年就不行了,银行贷款还不上,职工发不出工资,账面上一个崩崩都没有,被县社划入拍卖的行列。在这样的形势下,县社领导找我谈话,说要我这个副主任改做主任。我说,县社任命我不干,民主选举我就干。结果,20多个中层干部参加投票,全票通过。对于大家的信任,我很感动,当即表态,“给我三年时间,保证变个样”。
面对困难不畏难
怎么走出困境?我们一班人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讨论,认为发展中的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要让每个职工有事干、有饭吃。因此,我们决定一手抓结构调整,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方面,撤销边远亏损的15个门店,保住6个乡镇所在地的中心门店;另一方面,抓住区委、区公所转移到河东镇的有利时机,兴建河东供销一条街。可是资金从哪儿来呢?束手无策时,老天帮了忙:一场大雨冲了上辛庄门市部,通过协商,保险公司理赔了2.6万元。就靠这2.6万元,我们购买了原料,上午开会,下午装车、拉木头,自己上山砍树、当泥瓦匠、做小工,在河东大街盖起了六间砖瓦结构的门面房,摆好货架,安置了4名职工就业,当年见效,而且效益很好。按照此模式,我们逐步改建了牛角庄、谢家堡、孔涧、硭石口等基层网点,建成一个安排一批人。这样,到2000年,包括卖掉的部分基层网点,赵家蓬供销社的基层摊点基本改建完毕,职工也安排到位。又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02年,赵家蓬供销社经营网点由原来的32个增到42个,营业面积扩大到2300多平米,功能也越来越齐全,不仅包括百货、五金、土产等传统行业,还拓展到医药、服装、海鲜、肉食、农产品加工、摩托车销售及修理等多项领域,基本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需要,凡是愿意上岗的职工也都能有一份工作。之后,我们又投资500多万元,修建了综合服务楼、供销宾馆、洗浴楼、餐馆、加油站等多项设施,买卖越做越大,越来越适应老百姓的需求。例如洗浴楼,有的老百姓三天两头来洗澡,感叹说:“长这么大,没洗过桑拿,现在好了,5块钱就能洗个舒服。”目前,赵家蓬供销社的在册职工80多人,在岗职工60多人,就业人员已达120多人。
可以说,赵家蓬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是完全自费的,没有银行贷款,没有政府拨款,靠得就是自己逐年积累一点、处置资产收入一点和职工集资一点。目前,供销社职工已集资80多万元,其中,主任2万元,副主任1.6万元,其他领导成员1.5万元,职工1万元。经过职代会讨论,这部分资金已经转为职工股份,保息分红。即年底按照银行利率付给职工股息,不占房人员按照银行利率的130%付息;退股时分红,每1万元分红5000元。我们的政策比较宽松,职工自己年纪大了,不愿意干了,孩子没考上大学,愿意干也行;孩子不愿意干,就退股。改革后的赵家蓬供销社实行双重管理模式:一线职工自己负责经营管理业务,包括日用、土特产品、鞭炮等经营,农产品收购,固定资产管理等;供销社提供固定资产,搭建平台,统一负责为大家缴纳养老保险,统一缴纳税费,统一面对工商管理部门,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你依法经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不干涉你;但你若坑害老百姓,我就得管,还要管到底。给离退休人员一个保障,是我们的义务。现在,赵家蓬供销社42位退休职工的药费、工资已全部补齐。在职职工是我们的财富,一个也不能丢。改革不能全部买断,如果搞改革把职工全部打发回家了,改成了一个人,还怎么干?靠谁去干?我的想法是,如果职工自己愿意买断,我同意;愿意一起干,我更乐意。职工的养老保险是未来的保障,再苦再累也要把它缴上。目前,我们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都是按时足额上缴,一分钱都不欠。养老保险的计算就高不就低,就是说职工工资高于省平均工资的按实际工资计算;低于省平均工资的按照省平均工资计算。去年,我们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18万元,劳动局对我们很满意。
二次创业再崛起
在改革中,如果抛开供销社,搞个体,我相信自己不会落后。但是从十几岁参加工作到现在,我已经在供销社干了31年了,“三年冲出低谷,再过三年好于其他行业”,这是我对大家的承诺,我不想供销社在我手中消失。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供销社又以全新的姿态站起来了。说它全新:一是供销社的利润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靠的是批发站,有几大骨干业务。随着市场的全面放开,原来日用品批发获得的十几万元利润没有了,烟草、食盐、医药等行业也都上划了,留下的是人员,是职工。想办法安置职工,开拓新业务,改变利润结构是我们的唯一生路。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个转变,摩托车销售与修理、石油、海鲜、医药、餐饮等行业新发展起来了。二是门店、摊点是全新的。人们常说,“大干一百天,实现开门红”,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干一百天,而是天天大干,拿出“单位就是家,家就是单位”的精神和干劲,才建成了我们今天全新的门店和摊点。三是职工的面貌是全新的。职工是老职工,但积极性越来越高,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大家都感觉有奔头了。四是为农服务的方式是全新的。市场经济中,农户不仅需要买生产生活资料,享受餐饮、洗浴等行业服务,更重要的是把农产品销售出去。杏仁、核桃是山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针对农户的需要,我们成立了赵家蓬供销社干果专业合作社,依托我们自己的食品厂,收购、加工当地的杏核、核桃。目前,向合作社交售杏核的农户有2000多户,多的三、四千斤,少的几百斤,我们全部收购,年加工100多吨杏核,销往北京、山东、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开口杏仁”,名声不大,但确确实实给老百姓解决了问题,增加了就业,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欢。
心思花在发展上
我们常讲全国供销是一家,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每到一个地方,有供销社,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多看两眼,跟他们谈一谈。看到不少供销社职工下岗,门店漆黑,院子里杂草丛生,真的是很寒心。这也激起我不服输的那股干劲儿,下决心一定不能让赵家蓬供销社在我手里倒下去。当时,沿河东大街路西是个体,门店宽敞明亮,路东是供销社,条件明显要差,我就对大家说:“路东一定要胜过路西”。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实现了这个目标,而且逐渐形成了商业中心,大伙儿都受益了。“路西”经营建材的个体户王玉珍就曾跟我说:“三哥,供销社这条街热闹,我们都跟着沾光了”。我走过几个兄弟基层社,有的是职工拿不到工资,有的情况稍好,能发工资,会计80元/月,副主任120元/月,你说可怜不可怜?更令人心酸的是有一个社,需要为几位老干部缴200元/年的老干部经费,收费的时候,基层社的主任说:“等儿子打工回来,有钱了就给老干部缴费去”。多好的干部啊!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咱们供销社到了什么地步?我常说,如果我是一名军人,给我一块阵地,我就要牢牢把它掌握住,与阵地共存亡。同样,供销社只能在我手中复兴,不能倒下去。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其他伙伴,大家的艰苦奋斗终于换来了今天供销社的发展。现在,我们的副主任等干部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领域,我不要求大家天天在办公室坐着,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已经变了,只要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好,随时能找到你就行了。至于我,可以什么都不管,也可以什么都管。大家干得好,没有困难和问题,我就不管;干得不好,出现问题,我就要管。他们说,“只要老高在,心里就踏实。”
一个不能少的大家庭
我承包生产队的5亩荒岗,本来想退休后去经营的,现在成为供销社的菜园子,我们吃的菜、肉基本能够自给。我们有的同志管那里叫“南泥湾”。什么意思呢,那里是我们集体创业、集体奋斗的一个缩影,一到农忙季节,我们留下女同志照顾业务,男同志都到菜园子耕地、种菜。大家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氛围,有事大家一起做,有苦一起吃,成果共同分享。现在,我们赵家蓬供销社,对外,树的是供销社的形象,对内,我们就是一个家。无论哪个职工家里有困难,什么孩子读书、有病,我们都热情帮忙。负责服装门市部的职工骑摩托车摔坏了腿,我们减免他三年的承包费,帮他渡过难关;有位职工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我带头组织职工捐款7000多元到家里慰问;退休职工的孩子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我主动帮他们凑。因为我们供销社是一个家,一家人要互帮互助。所以,在我们这里,什么谁跟谁有矛盾、集体上访等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职工把供销社当成家,供销社也时刻想着职工的疾苦。改革后的赵家蓬供销社,有了新的精神面貌,职工有岗位、有工作,也有了固定的收入,但是,部分职工住房仍然是七八十年代低矮潮湿的小平房,有的职工还在当地找百姓的旧房临时居住。为此,我们班子研究决定,用闲置的场地收取一定的占用费,采取统一收费、统一标准的方式为八户职工盖起163平方米/户的住宅楼,解决部分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当职工拿上楼房钥匙,精心装修自己的楼房时,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供销社的职工也能住上自己的复式楼了。 编辑 陈淑琴
来源:中国三农观察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