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贫攻坚的“上甘岭”,到西南边境的一颗美丽珍珠,看云南临沧——
一个拉祜族乡的“美丽蜕变”(乡村观察)
本报记者 徐元锋
站在今年7月入住的两层小楼前,村民何先荣家的院子就是一个“观景台”:远眺青山,天蓝水清,风云自在。何先荣最自豪的还是新房子:打小从住窝棚式的“杈杈房”,到上一代的“砖木房”,再到如今钢筋水泥的“小洋楼”,他最看重的是:“这房子能抗八级地震!”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的南美拉祜族乡,4600多口人,拉祜族群众占七成多。两年前,这里九成以上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是当地扶贫的“上甘岭”。如今,这里正渐渐变成祖国西南边疆的一颗美丽珍珠。从“难美”到“南美”,变化何以发生?
“南美”为何难美?
美丽山水的背后,是赤裸的贫穷
去南美乡以前,记者心里打鼓:一个4000多人的乡镇,想搞个扶贫的“盆景”并不难。等到了才觉得:如此“盆景”,多多益善!
“美丽山水的背后,是赤裸的贫穷”,这句话用在南美乡身上并不过分。虽然离市政府驻地只有40多公里,但山路阻隔、居住分散、思路受限,这里一直是扶贫的“硬骨头”。拉祜族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的“直过民族”之一,南美乡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一亩水田。即使是到了2012年,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2300元。
临沧市委书记李小平告诉记者:“拉祜族是在云南总计不到10万人的‘人口较少民族’,不能坐视拉祜族群众一直穷下去。”他主动把南美乡作为自己的“挂钩联系点”。
其实,对南美乡的扶贫一直在做,但一是这里农民家底子太薄,二是“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年复一年“听不见响”。临翔区住建局的李明军介绍:“村民靠自己住上‘抗震民居房’,再过十年也达不到现在的水平。”成“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举”,临沧市把南美乡列为“整乡推进”扶贫开发乡,整合资金项目重点推进。
与一般的“整乡推进”扶贫开发不同,南美乡把“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和“旅游小镇”建设结合起来,“三合一”地摘穷帽。南美乡党委书记梅建军介绍,这条思路基于乡里的三个优势:一是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达78%,有原始森林和古茶园;二是区位优势,离主城区不太远,去大名鼎鼎的双江“冰岛古茶园”只有20多公里;三是民族文化的优势,原汁原味的拉祜族文化相对集中。
从去年11月截至目前,1000多万元的国家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了南美乡,已整合、带动部门和社会资金投入3亿多元。一个生机勃勃的拉祜族乡正在呈现,南美从此不再“难美”。坡脚村党总支书记刘开明形容:“现在和过去比,是别墅和窝棚的区别!” “富不富,就看房和路”
“村美、民富、人欢乐”,才是真正脱贫
“村美、民富、人欢乐”,这是李小平眼里的扶贫标准。他说:“美不美,就看树和水;富不富,就看房和路。”
“南美”是傣语的谐音,本意是“水源头之地”。南美乡树多生态好,山涧清流到处有。在群山披绿的基础上,全乡今年又栽了60多万棵树,村子里要做到“房前屋后10棵树”。而南美要真正美起来,最紧要的就是房和路了。
临翔区区委书记尚东红告诉记者,按照南美乡的“抗震安居房改造工程”计划,全乡共有1022户的房子要重建,今年5月份已基本完成土地平整,年底要全部搬入新居。当地按照拉祜族的建筑风格,拿出三种户型供村民选择。尚书记说:“换新房关键要聚集公共资源,配套发展好产业,让群众住得安稳。”
何先荣家的房子有100来平方米,花了15万元,上级整合资金补助了4万元,从信用社贷款2万元,其余的是他的积蓄和从亲朋好友中借来的。新房子固然好,会不会“洗脚上楼”,步子太大承受不了?何先荣并不怕,他给记者算账:家里的茶叶、水果等收入一年有两万元,四五年时间能还完欠款。
梅建军介绍,南美乡传统的产业是烤烟、茶业、核桃和油菜,现在基本实现了人均8亩核桃、2亩茶叶和8分油菜地。如今乡里正发展“特种特养”,在林下种重楼等中药材,在山涧水里养起了虹鳟鱼。记者去“池秀芭拉虹鳟鱼庄园”的路上,蝴蝶纷飞,清流哗哗。负责人左小清介绍,“庄园”投资1500多万元,如今已完成1/3。“虹鳟鱼只能在没污染的地方养”,他说:“南美乡正合适!”
南美乡真正的梦想在于搞旅游。如今,乡里的旅游环线路基基本贯通,观景走廊已建成,正在打造“外表古朴、装修现代”的古村落接待设施。而如火如荼的“抗震安居工程”改造,无疑将是当地的一笔旅游资源和接待设施。
64岁的南美村拉祜族党总支书记李云,肚里有一部“拉祜经济史”。他慢条斯理地介绍:南美村“大跃进”时才有3亩水田,1991年时水稻亩产只有150公斤,2002年开始种茶叶,2007年村里有了几辆摩托车,如今晚上不用打手电也能串寨子了。李云感慨:“时代在变,拉祜族越来越跟得上了!” “亲要走,背要搂”
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也要和时代接轨
跟上时代的,不只是拉祜族群众的住和行等外在表现,还有思想观念和习惯。
“亲要走,背要搂”是当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亲戚要经常走动,但在别人帮助你的同时也要有主动改变的愿望。李云告诉记者,10年前,村里的拉祜族群众看到来的“生人”就会扭头跑掉,“而如今挂钩的干部来说个什么事,就会主动凑过来”。
不止一个采访对象说,南美乡扶贫开发最大的挑战,是这里的群众缺乏现代生活意识,“盖多大房子都没概念”。也亏了扶贫开发的经历,让拉祜族群众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在此过程中,挂钩联系的干部和基层带头人很关键。
南美扶贫开发正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期间,临沧市委组织部部长贺国飞说:“南美乡就是市、区教育实践活动的‘战场’,扶贫开发效果就是活动成果的‘试金石’。”
市、区两级针对南美乡建立了挂钩帮扶制度,乡干部基本取消了节假日,挂钩的区直部门干部常常一两个月也不出村。在老书记李云眼里,挂钩干部既“在得住”,又“有主意”。
挂钩南华村岩脚村民小组的县地税局干部陈红明记得,刚动员群众建房时,有群众觉得:这些干部来骗我们了。原来,拉祜族传统上老人去世后,居住的茅草房也一起烧掉做陪葬,而新房子就“带不到那边去住了”。加之语言不通,陈红明做工作没少吃苦,如今他都能来上几句拉祜话了。
临翔区人大办公室的董波挂钩多依村二组,他印象最深的村民何金柱以前整天喝大酒,就在新房动工时老婆和他离了婚。在挂钩干部的劝说鼓励下,会泥水活的何金柱就地打工,不但赚了3万多元,还把酒给戒了。董波介绍,由于鼓励自己的房子自己参与建,一些拉祜族群众还学会了“扎钢筋”等技术活。
质朴的拉祜族群众看到了挂钩干部的辛苦,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他们原本就“不爱计较”的个性更表现出来:拓宽路面占到自家的几棵核桃树,不必算钱了;村里成立了“理事会”,乡邻之间的事自己商量;南华村的三个“上访户”,甚至“息访”了……
正如李云所说:“有正事干就能减少‘酒醉人、吵架人’,拉祜群众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好处总是多。”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