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浙江渔场渔业资源面临危机 大黄鱼、乌贼基本衰竭


时间:2014-09-20  来源:新华网 点击:

 近日,浙江渔场伏季休渔期结束,全省两万余艘合法捕捞渔船正式开渔。记者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正面临危机,尤其是大黄鱼、乌贼已经基本衰竭。

  据了解,浙江省除了2.2万艘合法捕捞渔船外,还有约1.2万艘“三无”渔船(无船名号、无渔业船舶证书、无船籍港)。再加上为争夺资源,渔民大量采用拖网、帆张网、灯光围网等资源杀伤大的作业方式,大大超过资源承载力,直接导致渔场资源持续恶化。“马力越来越大,网目越来越密,灯光越来越强,捕捞生产是大小通吃,赶尽杀绝。”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童加朝说。

  浙江渔场目前的资源量大约为每年400-500万吨,“可捕量为资源量的一半,也就是200-250万吨,但我省的实际捕捞量近年来每年都超过300万吨。”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徐汉祥介绍。

  由于渔业资源长期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资源的品种和质量也每况愈下,浙江渔场原本盛产的“四大鱼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已经名存实亡。“带鱼和小黄鱼虽能维持捕捞,但种群结构小型化、低龄化趋势明显,像筷子一样长的带鱼都被捕捞了,大黄鱼和乌贼已基本衰竭,很少能看到它们的踪迹了。”徐汉祥说。

  取而代之的是营养级水平更低的以虾蟹类、小杂鱼为主的渔业资源。浙江省渔政渔监处副处长潘建忠介绍,每年要捕掉约100万吨只能做饲料的小杂鱼和虾籽,“虾蟹类的价格低,渔民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

  徐汉祥还向记者介绍了一组对比数据,2002年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有69%可以直接上市,31%无法直接上市售卖,需加工成鱼粉等饲料,“而我们在2010-201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10年时间比例已经完全倒过来,仅剩30%多的捕捞物可直接上市,绝大部分只能用于加工。”

  为了遏制渔业资源恶化态势,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计划用6年时间,在打击取缔“三无”渔船、整治非法捕捞行为、减船转产、生态修复百亿放流等方面开展重要行动,使浙江渔场渔业资源水平在2020年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记者黄筱)


来源:新华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