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人民日报:扶贫开发非转型不可了


时间:2014-09-17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区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三性叠加”,给我国现阶段的减贫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给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队驻村帮扶,一户一策针对性帮扶……眼下,精准扶贫在广大贫困村如火如荼地进行,扶贫开发转型正当时。

  回顾历史,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经营制度改革,乡镇企业风生水起,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之后制造业“雁型”梯次发展,再到新世纪以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一直是我国大规模减贫的重要动力。特别浓墨重彩的是,从1986年开始,政府主导实施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我国取得了堪称全球典范的减贫成就。

  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以项目扶贫为主要形式,以工程实施为重要载体。这些做法对我国取得的减贫成效功劳很大,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就是精准度不够导致减贫效率不高。虽然强调到村到户是一贯的,但由于扶贫工作对象大而化之,很多扶贫措施大水漫灌,不少资金都用到了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没有太多直接关系的项目上,减贫效率打了不小的折扣。

  我国现阶段的贫困,区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三性叠加”,连片特困地区问题突出,贫困人口分布相对分散,致贫原因复杂,返贫现象多发,减贫难度不小。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GDP增长减速,产业结构提质升级对劳动力提出更高要求,新时期减贫工作挑战很多。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快补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这块“短板”刻不容缓。扶贫开发已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如何转型?方向已明,那就是精准扶贫。首先要搞清楚谁是扶贫对象,他具备怎样的发展条件,有哪些发展需求。当前全国正全面开展贫困户、贫困村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这项工作事关公平正义,事关精准扶贫基础是否牢固。笔者采访发现,一些贫困村的贫困户识别工作,没严格按照程序,群众参与度不高,一些“应扶未扶”的贫困农户存在“找后账”的可能性。扶贫对象识别迫切需要做得更细更实,经得起检验。

  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之后,下一步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认真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扶持。这个过程事关减贫成效,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如何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各地需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精准扶贫要取得好成效,最终要靠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如何落实?精准管理是关键。扶贫资金、项目都要管好用好,每一元钱都要用于真扶贫,“把钉子钉准”;贫困群众不稳定脱贫,帮扶工作就不能撒手,“把钉子钉牢”;对贫困县各项扶贫工作量化考核,奖优罚劣,真正发挥“指挥棒”作用,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当前,精准扶贫正全力推进,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扶贫开发任重道远。只有与时俱进,转型升级,减贫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