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四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撑起农民增收“第三极”


时间:2014-09-14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点击: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近5亿人次,数据的背后,是休闲农业晋身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取向和发展潮流。目前,休闲农业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如何实现休闲农业品牌化,成为各地休闲农业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本刊从即日起,将深入挖掘并连续刊发四川、江西、陕西等地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情况,敬请关注。

    许静 李淼

    年中报盘,逆势上扬的农业农村经济曲线中,一个板块尤其令人关注:四川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收入675.8亿元,同比增长18.5%,产值直追经济作物。

    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是四川省农村经济一个增长点,而且已与传统粮油产业、经济作物产业一起成为农业增收的“增长极”。

    作为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四川休闲农业发展引领全国。近年来,尽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尽管粮价变化、猪市起伏、果蔬波动,但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游综合经营性收入仍以每年近30%增速稳步前行。

    淡定背后,有何奥秘?笔者探寻增长极背后的支撑点。

    “桃花经济”取代“桃子经济”

    ——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

    2012年,四川省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剑指2015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综合收入达1000亿元,带动1000万农民就业增收。该从何处突破?

    “只卖桃花不卖桃”的故事启发着决策者们。年初,一场春雪让龙泉桃花迟迟不开,急坏了的农家乐老板们硬是用塑料花造出漫山桃花的景象。这个故事的背后是——1987年首届桃花节起,到龙泉赏花已成市民迎春的生活方式,更成为撑起当地农民荷包的关键。

    “只要在我们农家乐吃饭,水蜜桃可以免费吃。”山泉镇万家大院的老板万盆富觉得,桃子卖不卖得脱不重要,花不开不行,两个月的花期,“卖桃花”比卖桃子多赚数倍。

    龙泉这个世界桃树种植面积最大地区,“桃花经济”为何取代“桃子经济”当上“主角”?答案在于“风景”。

    目光投向广袤田野。全省已建设规模化经济作物产业基地3900万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20万亩,建成8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300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基地。“这些以前纯粹搞生产的基地是亟待唤醒的巨大宝库。”省农业厅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新休闲时代,不能只埋头种田,还要吆喝卖风景。

    2013年9月,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推进会上,一个全国率先的创新性战略被明确——在全省加快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农耕文化浓郁的农业景区,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

    打造四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版,四川省找到突破口。于是,蒲江20万亩茶叶基地在去年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后,2013年全县乡村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今年“五一”节短短几天,安县“花城果乡”就地促农增收624万元……

    “全省已建成休闲旅游农业景区2000个,2017年要达5000个。”农业景区已成为四川省发展休闲农业重要载体。

    “高大上”的休闲农庄成新贵

    ——三次产业深度互动

    休闲农庄经济正成为“新贵”,它不是农家乐简单升级版,而是一种新休闲业态,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去三圣乡找家农家乐喝一下午茶固然惬意,然而,成都年轻市民孙志国觉得,“高大上”的休闲农庄更有意思。

    汶川绵虒镇,偌大的大禹农庄里,冷水鱼场、生态猪场、甜樱桃基地、高山绿色蔬菜基地、拓展训练基地、乡村酒店应有尽有,这里上上下下一直秉承着一种执着的信念:让人们对食物的信赖回到五十年以前。躲进宁静,孙志国感受羌族文化,体验农耕乐趣,顺便大快朵颐,很是满足。

    这个震后汶川最大的农业综合集群项目,如今每年接待像孙志国这样的游客近十万人次。

    以大禹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农庄经济正成为四川省休闲农业的“新贵”。它们集生产、加工、观光、体验、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功能于一体,规模更大,效益更高,对农耕文化挖掘更深。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它不是农家乐简单升级版,而是一种新休闲业态,也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农庄经济正成为四川省休闲农业发展加速器。今年,汶川启动打造十大生态旅游农庄,今年上半年旅游收入已完成全年目标。

    对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四川省去年即明确,今后重点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把家庭农场发展成为休闲农庄,同时引进工商资本,充分发挥休闲农企龙头作用,在全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庄。”

    如何及早规范、高起点打造这一具有领袖效应的生力军?今年,四川省决定开展创建省级示范休闲农庄工作,首批遴选50家,门槛可见一斑。特色产业基地达到100亩以上,标准化、良种化、景区化、生态化水平高,带动周边农民发展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生产及销售效果显著,农业体验活动、农村民俗活动、农业节庆活动等休闲项目不少于3项,具备较高的接待能力……

    农庄经济将资金、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集聚到农庄,通过拓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互动,发挥出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四川省以星级农家乐为基础,以休闲农庄为主体,以农业旅游公司为引领的新型休闲农业经营体系正初步形成。

    农家乐也追“星”

    ——从“一鸡三吃+麻将”到休闲体验

    农家乐,这个1987年最早诞生于四川的名字,一度成为全国典范,如今却亟待注入新内涵。

    1个月前,成都某个拥有“国字号”乡村游头衔的地区,专门针对农家乐现状展开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在350余个农家乐中,星级农家乐不到10家,超过一半没有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基本在50岁左右。

    “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一、层次不高、发展无序。”调查负责人表示,根本无法满足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据估计,目前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业主达3万家,农家乐占相当比例。而这一结果正是全省农家乐现状的缩影。

    四川省从农家乐定星评级入手,先后制定六大标准,为保障农家乐的安全经营,还将其纳入旅馆类进行管理。截至2013年底,已有1200家农家乐戴上了“星星”,带动了全省农家乐整体规范提升。今年5月,作为农家乐鼻祖,郫县农科村“徐家大院”获评五星级。在经营者徐纪元看来,比评星更有价值的,是他通过到台湾等地培训学习,转变观念,将传统农家乐成功转型为高标准乡村酒店。

    提档升级成为今后四川省农家乐经营者们不得不面对的考题。传统农家乐不能再固守“一鸡三吃+麻将”的浅层次阶段,要打造升级版现代农家乐,体验与文化亟待融入,要在吃住行基础上挖掘游购娱潜力,从物质享受到精神休闲。

    改变须自主,升级靠市场。今年1月23日,四川省休闲农业协会正式宣告成立,目前500余家会员已抱团谋变,直接为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

    “对接供需市场,统一打造品牌,自建电商平台,提供管理咨询。同时,建立互助基金提供投融资服务。”省休闲农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程琳表示,在政府指导下,通过协会和公司,最终以市场化手段强力高效推动四川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升级换代。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