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教材“减负”莫拿古诗开刀 文化基因还须心口相传


时间:2014-09-12  来源:新华网 点击:

  近来,古典诗词和散文传承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教材里严重缩水;另一方面,“国学”热度持续上升,众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各类“国学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减负”该不该拿古诗词开刀?“中国网事”记者多方采访有关专家学者,他们认为,相比于课本中新增的那些“时髦”作品,古典诗词歌赋的德育和美育作用更为明显,更有利于文化基因的传承。

    教材可“瘦身” 古诗非“赘肉”

    据了解,随着新一轮课改工作的展开,一些地方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删除了部分古诗词。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改革的初衷并非认为诗词学习不重要,而是给课堂“减负”,尊重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古诗词移至“听读材料”,希望以更丰富的教学形式、更自主的学习时间来帮助孩子理解这项传统文化精髓。

    但“删诗减负”一说仍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古诗学习究竟是不是负担?传统文化在当今又该如何更好地?一些网民和专家疾呼,教材可“瘦身”,古诗非“赘肉”。

    “女儿今年读大学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她只记得那几首诗,其他那些空洞的和时髦一时的文章,老早忘到了九霄云外。”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关干部、“宝宝念诗”微信公众账号发起人认为,诗歌是千百年检验下来的韵文,更容易记,也让人终身受益。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说,古典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深奥晦涩。汉语言自古富有音乐性,“秉承‘中国性’,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精心呵护并不断激发孩子身上的‘诗性’。”

    在传统文化中汲养更易获得“幸福感”

    “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最近热传于网络据称为“民国时代小学生作文”,引来不少人“膜拜”。不少网民认为,爱诗的人往往更爱生活,保有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懂得从古人智慧中吸取涵养,更容易在当今时代获得“幸福感”。

    韩可胜举例说,北宋汪洙编写的一组《神童诗》,都是当年给孩子启蒙用的教材,行文很直白,却流传深远。“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这些经过千百年岁月沉淀的词句,愈发显示出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文化底蕴。

    “社会的进步,有时候也让人迷惘,找不着幸福感。”韩可胜说,很多时候,这种“迷惘”是与跟传统文化的割裂有关的。

    “我们不要自认为现在的孩子就不喜欢古典的东西。很多诗歌朗朗上口,音韵优美,孩子学起来也很快乐。”上海家长张先生说,课本删减诗词给学生“减负”,初衷值得肯定,但难免有矫枉过正、舍本逐末之嫌。“因为国学根底浅,孩子的作文总是显得干瘪无味。我们并非希望老师一味教孩子识字、背诵,而是帮助他们理解蕴含其中的精神。语文课不能减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传承文化精髓:课本为纲,课外为辅

    传统文化应该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的教育传统,在当今不仅不应该减弱,反而应该加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不能被割裂的,语文课本无论是增减古诗词、散文,还是加入流行文化元素,作为语文教育的探索是必要的,但必须审慎对待,或可给予一线教师、家长、学生更充分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朱大可等专家还提出,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及文化元素,要大力扩展其运用至课外的途径。例如,可借鉴西方经验,开发以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教育类游戏应用;同时,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儿童剧、音乐剧中,也要有传统文化主题。“目前,一些儿童剧水平之低令人不忍直视。如果能有好的儿童作品持续涌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焕发生机活力。”

    翁敏华认为,传承中国文化,除了学校,家庭氛围也很重要。“更关键的是,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只有整个教育系统形成合力,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在孩子心中扎根,教材的修订也会更接地气。”翁敏华说。


来源:新华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