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记江西省新余市水北商会会长、农民企业家熊水华
本报记者 文洪瑛 陈涛 见习记者 董文龙
从江西省新余市市区出发,在赶往渝水区水北镇的一路上,记者就听到居民们正在谈论着熊水华和他的众多善举。这位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当地著名农民企业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与和善,不高的个子,脸上一直挂着微笑。
“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是都应该尽力去做好事!”这位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的农民企业家,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地为父老乡亲做着各种善事,至今已累计捐款3000多万元,用于水北镇的新农村建设、教育、养老、困难群众救助等。
创业有道,却因做善事多次借光资金
1955年,熊水华出生在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熊坑村,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是熊水华父母是村里出了名的“善人”,经常接济邻里,熊水华耳濡目染,养成了乐于助人的性格。
15岁那年,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他辍学跟着父亲学木匠,悟性颇高的他很快就精通了这门手艺。之后,他来到南昌,在一家木工厂工作。很有经济头脑的他从工厂的废木料中看到了商机,他将这些废木料以5分钱一根的价格买过来,经过加工做成铁锹把,再卖到附近煤矿,每根可以卖6毛5分钱,勤劳的他一天可以加工一百多根。就这样,在那个普通工人每个月工资只10元、20元的年代,他每个月却能赚到两三千元。
“我能吃苦、会赚钱,但不太会用钱。”熊水华说,“那时候赚了钱,我就借给有需要的朋友,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买煤啊、看病啊,还有那些特别困难的人,我干脆就不用他们还钱了。”
1991年,熊水华进入基建行业,一开始赚了130多万元,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些钱用于自己享受,又是全部借给了60多个需要帮助的人。“有一次分宜县的一个朋友的小孩儿得了病,找我借5000块钱,但那时候我手里的钱全都被借光了,没有办法,我就只好问别人借了5000块钱,再借给他。”熊水华还清楚记得那次自己的“窘境”。
到了1993年,熊水华做钢筋生意又赚了180多万元,他又将这些钱借给那些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并且对外公开宣布,之前他借出去的钱都不用大家还了。“我做生意有四五次都几乎是白手起家的,并不是因为我做生意赔了,而是每次把钱借别人都给借光了。”熊水华说。回报桑梓,心怀感恩路才能越走越宽
2010年5月,水北镇的蒙河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地势低洼的熊坑村受灾非常严重,全村房子绝大部分都被冲毁、浸泡。熊水华回到家乡,见到破落的村景,倍感心痛。“自己在外面奋斗这么多年,也积累了一些财富,乡亲们遇到这么重的水灾,自己理应伸手帮一把。”就这样,熊水华突然产生了为全村72户村民再建一个新村的想法。
熊水华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三个兄弟:熊水生、熊习生和熊九仔。他们对大哥熊水华的想法非常支持。说干就干,四兄弟决定共同捐资,为父老乡亲重建家园。
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经村民大会通过并近一年的建设,2012年3月16日,由熊水华捐资2620万元、熊水生300万元、熊九仔260万元、熊习生260万元,村民每户再出资3万元的18栋72套连体别墅在熊坑旧村拔地而起。现在的熊坑新村,四周流水潺潺,别墅之间花木扶疏,文化广场、老年食堂、活动中心一应俱全。
除了捐资新建熊坑新村,作为现任水北镇水北商会会长的熊水华,不仅大量贡献出自己的资金和精力,而且还不断带动水北籍的众多企业家捐资捐款成立基金会,用于水北镇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建学校、成立赡养老人基金、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为家乡修桥修路,同时回乡投资帮助解决当地村民上千人的就业,以及带着许多有上进心、品德好的年轻人去创业致富……
“我并不是因为钱多才去做善事的,我就是没有钱也会去做善事。一个人要是只顾埋头赚钱,不知道感恩,他的路就会越走越窄。”熊水华笑着说,“只有一边赚钱,一边帮助那些穷苦的人,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为人低调,为人做事须坚守底线原则
“熊会长真是一个有大爱有大德的人,你看他说话不多,就是一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商会副会长习润根这样评价熊水华。熊水生也告诉记者:“我大哥这个人向来都是默默做事,不求别人回报的人。他对别人很好,自己生活却很朴素,有时候我们和他开玩笑,说他一看过去就像个拉板车的工人。”
熊水华捐资新建熊坑村的事情,许多媒体找到他想要宣传他的事迹,但大部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我对捐款也没什么想法,就是看到别人有困难,想帮他们一把。做这些事情也不是为了出名,更不是为了当官。”熊水华说。
“我借钱给别人也是有原则的,我会带着那些有志气、懂感恩的人做事情,那些好吃懒做、品德差的人,我是不会帮他们的。”熊水华告诉记者,“还有就是那些遇到急事、有灾祸的人,我也都愿意帮他们。”
熊水华另外一个弟弟名叫熊小青,现在是新余市分宜县的公安局局长,熊水华经常告诉弟弟要清清白白做官,为老百姓多办点实事,“你千万不要收别人送的礼,如果你缺钱,你就来找我要,我给你就是。”
“赚钱要靠讲诚信、多吃苦、多用心思,不要通过走关系、偷工减料来赚钱,这是我这么多年做人做事的一贯原则。”熊水华告诉记者。
临近采访结束,熊水华还与记者讨论要为熊坑村建观光农业园的一些想法,他说:“投资由我来出,赚了钱我一分也不要,都分给村里的人。最主要是不仅能带着乡亲们一起经营这个观光农业园,而且还可以解决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让乡亲们有一个稳定持续的收入。”这就是一个全身流淌着道德血液的农民企业家,对家乡、对故土乡亲未来生活的心声流露。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