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旱作农业破解“水之困”


时间:2014-09-11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

 眼下,我国黄淮地区的旱情已有效缓解,但东北地区旱情仍在持续。近年来,应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旱情已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常态。2007年东北地区夏伏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和东北地区夏伏旱,2011年北方冬麦区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春旱……笔者认为,在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之外,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是今后农业抗旱的一大关键。

  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51.5%,还有近半数的耕地是“望天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应对大旱既要抓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补上农田水利欠账,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灌溉条件的灌区良田,打造有效的抗旱工程体系,同时还要发展旱作农业、雨养农业,注重先进适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着力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从技术上,旱作农业包括高效利用自然降水、促进土壤保墒增墒等旱作栽培耕作技术,农作物抗旱耐旱优良新品种以及农业抗旱新机具、新材料等。从理念上,旱作农业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不是一味增加灌溉量,而是力求降水和作物需水期同步,用好雨水、注重节水,实现从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转变,从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转变。

  在今夏旱区的采访中,笔者发现,陕西蒲城县巷刘村村民孙公利的地没有浇上水,玉米几乎绝收。但不远处的桥陵镇节水示范区,玉米长势良好。这是因为,示范区的玉米用了膜下滴灌技术,能节水三分之二,即使今年这么旱,通过滴灌仍可利用有限的水源满足生长需求。可见,在短期多打抗旱水井、长期提高灌溉能力的同时,还要从品种结构和节水技术上降低作物对水的需求量。

  我国很多干旱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大多十年九旱,在这些地方灌溉的成本比较大。粮食种植本身比较收益就有限,农民自然会比较灌溉设施和用水的成本和效益,地方政府也会综合考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而,大力推进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抗旱技术的应用是关键。

  加快发展旱作农业有现实必要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加大,农业用水资源压力加大。而旱作区干旱少雨,时空分布不均,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干旱频繁发生,发生范围和程度呈增加趋势。据测算,在旱作雨养农业区,如果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10个百分点,就能多利用400亿立方米天然降水。实践证明,通过推广高效旱作农业技术,可解决光温水不配套的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发展旱作农业有经济可行性。长期以来,旱作农业被定义为低效农业。而据财政部测算,在灌区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需投入4至6元,在旱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仅需投入2元。通过综合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地膜玉米、向日葵、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作物,可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

  2010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北、华北地区旱作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我国旱作农区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调整种植结构,着力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北方玉米主要分布在降雨量450毫米以上、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通过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玉米种植范围已扩大到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海拔2350米以下的地区。甘肃省甘谷县是旱作农业大县,年降雨量仅400毫米,小麦产量一直较低。近年来,该县采用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地膜应用从单茬增至3茬,亩产可达680斤。

  我国旱地面积比重相当大,在一定意义上说,粮食生产的差距在旱区,增产潜力也在旱区。在干旱多发的背景下,以提高降水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是未来粮食生产的关键。


来源:经济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