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惠阳秋长八月豆的采收时节了。八月豆独特的种植与制作工艺,如今已入选广东省惠州市的非遗保护项目。昨日上午,记者走进秋长街道官山村,了解八月豆采收、加工的全过程。
所谓八月豆,其实属于花生的一种,不过它比普通花生个头要小,外壳更薄,果仁更香。此外,它的生长周期也比普通花生更长。一般的花生可收夏冬两造,而八月豆在每年春分前后下种,要到农历八月才能采收。八月豆的得名,也正源于此。
八月豆成为非遗,在于它特殊的制作工艺。秋长最知名的炒豆师傅,要数官山村村民钟富强。他今年53岁,种豆30多年,带头发展当地的八月豆产业,被评为该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记者一行到访时,老钟正和一帮工友在忙着炒豆子。在自家房子旁边,钟富强建起了一个八月豆炒制车间。一间大厅里堆满了已采收的八月豆,数名工人围着桌子进行分拣。外边的水泥地上,则有两堆已用粗盐腌过的豆子,正赶太阳暴晒。另一个房间内,工人已烧旺炉火,开始炒制了。不一会儿,整个加工车间就弥漫开阵阵浓香。
钟富强介绍说,八月豆采收回来后,还得经过挑、泡、晒、炒等多道工序。其中腌制和炒制两个环节最为讲究,腌制时间一般为两三天,盐和香料的比例要恰到好处。炒制一定要用柴火,时间30分钟左右。八月豆的采收加工,特别费人工。尤其是从地里采收,一般的花生拔出苗脱粒就行,而八月豆是散落在泥土中的,得用一种多齿的铁耙一颗一颗从地里刨出来。
钟富强说,种植八月豆流传已有200年之久,但因为太费人工,加上产量也低,一亩只能晒100多公斤干豆子,上世纪90年代秋长工厂多起来后,大家都去厂里做工,种豆子的人越来越少,几近失传。钟富强却一直坚守这门手艺,并对其进行了一些革新。比如引进了新品种进行本土化培育,让豆子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颜色。他还改良土灶,设计了一款半自动化的炒锅,大大提高了炒制效率。
近年来,通过作为非遗文化大力宣传推广,昔日藏于深闺的秋长八月豆开始广为人知,当地八月豆种植加工业也得以再次恢复生机。今年老钟自己种了10亩地,他带动的农户一共种了300亩左右。作为特色休闲食品,八月豆已远销全国各地,一公斤卖到100多元,亩收入达到上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