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作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龙头”县,始终坚持“长项做强、突出特色”,重点推进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玉米种植、设施农业以及牧草种植,加速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奶牛村”、“蔬菜村”、“玉米村”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在积极探索生态畜牧新型发展模式的同时,也拓宽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径。
据了解,山阴县在原有的奶牛养殖模式基础上,建立了“奶牛入股合作社分红”新型经营模式,以此推动专业合作社实现多重经营创收增效的“绿色发展”目标。全县奶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转变。目前,全县仅在桑干河以南63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153座奶牛健康养殖园区,156座挤奶站,年产鲜奶26万吨,养殖规模占到了全省四分之一,园区数量全省位列第一,在华北地区县级农区处于领先位置,33%以上的奶牛实现了园区化养殖,节省出的劳力,政府引导进行转产转业,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形成农村多元化产业发展、农民多元化增收的良好格局。
“我们农民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红火,奶牛迁居到‘标间’,全家打工赚‘外快’,庄稼活儿靠‘铁牛’,坐在炕头数‘毛毛’”。说起现在的生活,故驿村的李子焕满脸都是掩不住的笑意,今年他们全家五口人依靠奶牛养殖、玉米种植、劳务输出、农业机械等收入达到了15万元。而像李子焕这样的家庭,在山阴还有很多。
而在马营庄、张家庄、后所乡等纯农业乡镇,则是充分依靠优势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玉米、苜蓿、草玉米等种植业,发挥秸秆丰富、饲料作物保有面积大的优势,为全县乃至周边地区输送优质草料,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山阴县80%的玉米和秸秆被奶牛全部消化,8.5万头奶牛产生的粪便大部分经大型沼气站发酵处理后,沼渣、沼液用作生物质肥料,施于盐碱地、设施大棚以及耕地;集中连片建设了6850座、1.2万亩设施蔬菜大棚,正在与首农集团合作,建设京津地区优质“菜篮子”和特色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粮食产量达到2.51亿公斤,同比增长24.8%,形成粮——牛——奶、畜——沼——菜两条循环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初步形成,不仅为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为了挖掘农业潜力的“利器”。
“我们要在‘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两万元目标。”县农业局局长杨晓明认为,在山阴县生态畜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多产业并举、多元化推进、多模式并存的有机整体,而这也正是山阴县提出这一目标的根据、基础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