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郊大兴、房山、通州、顺义、平谷、昌平六个区县的27个小麦成本点的产量、收入、成本、效益监测汇总数据显示,2014年小麦成本点亩均产量达到407.96公斤,同比增加40.43公斤,增长11%;亩均收入实现991.91元,同比增加147元,增长17.4%;亩均成本实现704.54元,同比增加79.43元,增长12.7%;亩均利润实现287.37元,同比增加67.57元,增长30.7%。
一、生长环境有利,小麦亩均产量增加,产量因素对增收总额的贡献率为63.2%
去年秋冬播期间,我市绝大部分冬麦区土壤墒情较好,小麦适时播种,基本达到一次播种苗全苗齐,苗情基础好于上年和常年。虽然越冬期降水偏少,但由于封冻水灌溉及时,基本没有影响小麦形成壮苗。返青和灌浆期前后,本市出现了数次降水,气温回升迅速,光温水条件配合较好,小麦灌浆充分,促进了千粒重增加,特别是在小麦成熟关键期没有遭遇长时间阴雨及高温干热天气,也未出现成规模的病虫害,对小麦单产提高较为有利。5月底大兴等地局部地区出现狂风暴雨不利天气,造成部分麦田倒伏,但影响范围较小,并未影响全市的丰收格局。总体看,今年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十分有利,促进了小麦单产的提高。今年土壤墒情总体比较适宜,冬小麦群体足、个体壮、地上地下生长协调,苗情长势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京郊27个小麦成本点中,亩均产量在500公斤以上的有9个,占成本点总数的33.3%,这一比率比上年增长29.6%。亩均产量不足300公斤的成本点有3个,占成本点总数的11.1%,比上年降低14.8%。根据统计学原理,运用拉式指数公式以销售价格为媒介因素,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产量的变动,引起2014年亩均收入增长了92.95元。
二、销售价格提高,为生产经营者增收增效提供了保障,价格因素对增收总额的贡献率为36.6%
据北京农经管理平台数据显示,27个小麦成本点的实际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公斤2.431元,超出发改委等六部门《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最低收购价格0.071元,比上年实际销售价格每公斤2.299元高0.132元。其中,实际销售价格最高的点达到每公斤3元,比最低收购价每公斤高0.64元,高出27.1%。根据统计学原理,运用帕氏指数公式以产量为媒介因素,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价格的变动,引起2014年亩均收入增长了53.85元。
三、成本费用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和利润,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2014年小麦亩均成本费用704.54元,同比增加79.43元、增长12.7%,比亩均收入和亩均利润分别低4.7和18个百分点。在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相对稳定的形势下,人工费用增幅明显,成为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京郊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紧缺,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2014年27个小麦成本点用工日数基本与上年持平,但本地工值由上年的75.44元/工日提高到今年的99.96元/工日,同比增长32.5%,其中17个成本点的工值超过100元/工日,人工费用占总成本费用的比重也由上年的31.2%上升到37.9%,提高了6.7个百分点。
四、生产经营者科学管理意识增强,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化生产经营环节也是小麦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的重要因素
在各级农业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小麦生产经营者科学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在生产各环节寻找突破,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在播种环节,引进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如房山区窦店镇第六农场、第十二农场更换小麦品种,由老品种变更为“轮选987号”,优质的品种给小麦的增收奠定了基础。在种植环节,改变施肥技术,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节约施肥用量,大幅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满足农作物在关键生育期“吃饱喝足”的需要,使小麦的生产上达到了良好的产量和品质,此外该灌溉施肥体系比常规施肥更加节省,大大降低了小麦的成本费用。在销售环节,主动出击,事先与订货商积极接洽签订供销协议,待小麦成熟后能以高价格出售保障生产效益。
来源:农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