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北京海淀推进城乡一体化 从"要拆我"到"我要改"


时间:2014-09-01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唐家岭、四王府、北坞村……这些都曾是位于北京城西北的著名城中村,过去违建成风、人口密集、隐患重重,如今面貌焕然一新,有的建成居民新社区,有的改造为城市“绿肺”,不仅使当地农民住进舒适的安置房,享受城市生活,而且使村集体的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同步,有了可持续的未来。

  这些变化,源于海淀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探索出的“政府支持、镇村主导、农民主体、资源统筹、协作规划”新模式,村民从“要拆我”到“我要改”,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面临的“城市病”正悄然破解。

  海淀区历经2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同其他大城市一样也沉淀下发展中的困扰:城中村随处可见,改造成本惊人,市场化开发困难重重……海淀区区长孙文锴说:“城乡二元结构并存、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地区科学发展的瓶颈。”

  过去的城市化,往往由一个个开发建设项目来推动,村民只是“被拆迁”“被安置”的客体。海淀区的新模式让村民成为改造的主体。青龙古镇历经十多年来修地铁、建五环路、房地产开发等5次拆迁,“遗落下”大大小小6个城中村,环境和安全压力大,村民改善居住环境呼声高,但如果按传统模式,很难有效改造。当地政府先帮助镇村集体建立公司,按照“零盈利、全封闭”方式运作,确保资金、资源全部投入到改造中,把保障村民得到合理安置作为落脚点。梳理历次搬迁的遗留问题,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确定自主改造的方案:政府跨区域统筹,置换安置用地,建设回迁安置房;腾退出的40公顷土地,70%进行绿化,优化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周边环境,30%用于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平衡部分腾退改造资金。农民真心拥护,积极参与,一个十余年改不了的区域仅用118天就完成了拆迁腾退。

  “政府支持、资源统筹”是“镇村主导、农民主体”的保障。海淀区委、区政府加强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组织领导,打破单个地块改造就地平衡的局限,实现跨村跨镇的就近平衡,乃至在全区范围内的跨区域大平衡。玉渊潭地区的玲珑巷,开发立项19年都未能腾退,通过与五路居地区统筹联动改造,实现了村民上楼、环境改善、产业提升、园区发展。

  “协作规划”是实现“农民主体”的重要途径。2013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海淀区开始协作,如今的区域责任规划师不再单纯坐在办公室画图,而是驻村服务,当地政府、村民集体组织、驻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多方参与,各职能部门动态监控、专业把关。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协作规划变传统规划的“自上而下”为“上下互动”,变政府主导为多方参与,变静态目标为动态维护,使城乡规划主动参与到城市治理中去。

  新模式让村民充分享受城市化的实惠。曾经边吃“瓦片饭”边担心安全隐患的北坞村村民发现,改造后,不仅生活环境好了,而且收入也并没有因为拆除违建而减少。50岁的刘春苹说:“过去租客20多人,每月收入也就3000多元,但天天提心吊胆,环境也差,现在身边就是绿地公园,还住上回迁楼,分了4套房,一套趸租成为公租房,每月4700多元,不操心。”

  新模式让村集体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东升镇利用上世纪乡镇所属小锅炉、小建材等企业废旧的厂房,以自我建设、自主经营等方式升级改造成为东升科技园区。去年园区产值超过100亿元,税收达6.2亿元。当地农民以集体土地、资产入股,当上了股东。

  海淀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也是颐和园等重要历史景观的所在地。如今,海淀确定了南部中关村科学城、中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北部生态科技园区三大功能区,以新模式建设,带动全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一个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努力破解“城市病”、实现城乡有机融合、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海淀,正在加快建设。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