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解葡萄种植技术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是经商户们最喜爱的春联这一。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生意兴隆通四海”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而对于滇中腹地玉溪的众多农户及企业而言,对联中的语境却是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在玉溪大地上,今天早晨还长在地里的蔬菜,后天下午就可能摆上了曼谷市民的餐桌。今天还结在树上的水果,几天后可能就会遍布东南亚的超市和农贸市场。
通过陆、海、空的立体通道,如今,玉溪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通江达海,出口到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民众餐桌上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仿佛一夜之间,东京、首尔、曼谷,甚至奢华之都迪拜都已变成了玉溪农产品的终端消费市场,以及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玉溪出口创汇农业已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演义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鲜活样本。
值得玩味的是,玉溪的这张农产品出口创汇连续多年全省领先的“成绩单”,是在既没有沿边优势,更没有“黄金口岸”的情况下交出来的,如果把这些数据放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省加快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去考量,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的跨越发展将给人们带来更多启示。
发挥优势,壮大特色经济
许多历史故事的序幕都是被一些偶然事件揭开的,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似乎也不例外。
2001年6月15日,通海县杨广镇一位青年农民宋威筹资收购了5吨家乡出产的西芹、荷兰豆、西兰花和黄瓜等新鲜蔬菜,随即租了一辆货车从通海出发,经景洪由陆路前往泰国曼谷,开始了自己的“国际贩运”之旅。
那一年,宋威刚满33岁,正是一个已有相当的阅历和沉淀,但理想与激情犹存的年龄。之所以做出上面那个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有些“疯狂”的举动,其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一则新闻: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水运航道的开通,云南的水果蔬菜可以从景洪港直达泰国。
“原来我根本就不知道从云南到东南亚还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走。在此之前,通海蔬菜要想出口到泰国只能先运到深圳再转海运,运距远、成本高,没有市场竞争力。”多年以后,宋威坐在通海秀山脚下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院中向记者回忆着当年的经历,13年前泰国曼谷西蒙蒙市场上的一名蔬菜小摊贩如今已成长为玉溪市最大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负责人,企业年出口额达1.18亿美元,出口蔬菜一度占据了曼谷五成的市场份额。“今天我们公司的西兰花定价每公斤40铢,整个曼谷的西兰花就不可能超过这个价。”话语之间,宋威脸上依然挂着淡淡的笑容。
第一车赚了1万元,从此,宋威开始在曼谷扎下根并逐渐发展壮大。到2005年,宋威及旗下公司已完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整合,把产品打入到泰国4大蔬菜批发市场以及罗大、麦可隆等103个超市。2008年,宋威在泰国注册成立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以此为中转基地,将蔬菜打入周边国家市场。
在宋威的带动和农产品出口“美元效益”的激励下,通海及玉溪一批有眼光的企业迅速跟进,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人才等优势,不断探索并拓展农产品出口新的通道和市场空间。在摸清了国际市场的门路之后,2003年,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成立,通过合作脱水萝卜丝产品打开销路,迅速扩大蔬菜和水果出口份额。目前,高原公司生产的萝卜丝已占据了韩国七成的市场份额、台湾市场八成的份额,以及日本市场近三成的份额。2005年,通海另一家龙头企业东绿公司获得自营出口权,并将蔬菜推向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等国,2011年,公司又成功打进了柬埔寨市场,并在当地投资兴建冷库,市场份额稳步上升。云南茂源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开拓国际市场势头却极为强劲,仅两年时间就已发展成为玉溪第二、云南第三的农产品出口企业。
去年,玉溪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90户,其中,通海巨大浪宋威进出口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出口值上亿美元的企业;通海宋威、华宁盛泉、云南茂源3户企业出口值超过5000万美元;全市进出口值500万至5000万美元的企业达20户,100万至500万美元的企业达30户。在这些快速成长中的龙头企业带动下,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开始呈现出“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
因地制宜,走“高精专”之路
如果说玉溪农产品批量出口东南亚的序幕是由偶然事件揭开的,那么,正如所有被偶然事件推动的历史事实一样,偶然的背后蕴含着历史事件本身的必然逻辑。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昆曼大通道的开通,这是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推手。”玉溪市商务局副局长赵永平告诉记者,“水果蔬菜零关税”是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初期最大的实质性成果,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制度“红利”,云南农产品出口东盟的利润空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昆明至曼谷国际大通道的打通,玉溪农产品到曼谷的时间从此前的10多天缩短到了2至3天。近年来,从玉溪到越南的陆路交通条件也在逐步改善,货物运输时间不断缩短。凡此种种可喜的变化,为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而从内部条件上看,玉溪素有“滇中粮仓”之美誉,在通海、江川、红塔区等几个县区的农村里,精耕细作的传统代代相传,农民盘田种地的精细程度,完全可以用勾花绣朵来形容。良好的农耕文化传承以及历来较高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为玉溪发展优质高效的外向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玉溪市农业部门一位负责人认为,由于玉溪地处滇中腹地,距省内中心城市很近,因而农业效益本身就不低,在此背景下,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就会“倒逼”玉溪农业必须走“高精专”的发展道路,依托有限的耕地资源获取更大价值回报。近年来,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这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在原因。
上述情况又数通海最为典型。在玉溪市的9县区中,通海国土面积最小,耕地面积也最少。在人均耕地仅有0.6亩的情况下,28万农民要生存,要发展,只有在最大限度地挖掘种养殖业潜力的基础上,尽一切可能向外拓展市场空间。
通海县商务局局长杨俊认为,人多地少、生存空间狭小的现实使通海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开拓精神,这是推动通海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从中不难看出,在既没有沿边优势,更没有“黄金口岸”的情况下,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之所以在省内率先取得突破,完全是外部与内部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换句话说,当年即便没有宋威率先把玉溪的蔬菜运到曼谷,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赵威或者李威也一定会发现这个巨大的商机。最重要的是,当历来处于封闭状态的云南农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机遇来临的时候,玉溪结结实实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整合资源,构建完整产业链
“入世商机无限,跨国生意兴隆。横批:走向全球”。这幅气势豪迈的对联,挂在通海县秀山镇一家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大门上,这是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
在玉溪市出口创汇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不同方式“走向全球”的除了农产品之外,还有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及包括农民在内整个产业链上的相关从业人员。
事实上,在玉溪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不断开疆拓土的同时,加快出口基地备案等夯实全市外向型农业发展基础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玉溪市农业系统一位专家表示:“要想做好全市的农产品出口创汇这篇大文章,单靠几家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终端打拼是不行的,只有从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生产的源头抓起,逐步建立健全政策、科技、服务等保障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玉溪的出口创汇农业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发展势头最猛的通海县,围绕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正在迅速成型。“不要小看这棵菜,在它后面,有12种人在为它服务。”通海县一位农产品营销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12种人”分别是种菜的农民、经销商、包装用品企业、物流业、种子提供商、冷库工人、骑摩托车在县内走村串寨收菜的“二号老板”、到邻近州县搞短途贩运的小贩、冷库老板、脱水菜企业、酱咸菜企业、化肥农药销售商,等等。
据了解,目前为通海蔬菜产业提供信息采集处理、物资供应、包装、冷藏、运输及销售的后端服务从业人员已超过3万人。其中,光是包装用品企业就有230多家,为全县84座冷库、441个库房服务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共1.2万余人。
物流是通海蔬菜的又一大产业链条,目前全县10吨以上的蔬菜运输车辆就有1150辆,从业人员四五千人。仅今年上半年,通海运输蔬菜的大型车辆出省日均接近180车次,在省内跑蔬菜运输的小型车辆则难以统计。在蔬菜物流业的带动下,通海县的汽车修理、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2年,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玉溪蔬菜出口大幅减少,全年出口仅1.2亿美元,同比下降31.6%。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通海巨大浪宋威等相关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经营范围,通过加大水果出口弥补蔬菜出口下滑所带来的损失。到去年,玉溪水果出口一举突破3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市农产品出口中最大的“拳头”产品。
由于市内缺乏足够水果品种和数量供应出口,目前,玉溪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始走出玉溪,走向全省整合资源。在占据品牌和销售终端等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两个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整个行业开始形成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以此为标志,玉溪农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