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科学施肥,圆明天的“土地”梦
近日,扬州大学商学院向日葵”泰兴市土壤质地以及不科学施肥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小分队来到泰兴市大生镇双进村,调查当地土质变化与化肥使用状况。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增”字背后又包涵了多少伤害?滥用化肥给土地造成的伤害是长期的,如此下去,明天,中华儿女的土地该怎么种?
“科学施用化肥!”这是社会实践团队给出的答案。为此,他们开展了为期19天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调研,深度挖掘农民心中的“土地梦”,进而为解决“今天的土地怎么种植”建言献策。
农村劳动力现状 不科学施肥引担忧
“我镇人均土地只有0.04公顷,农民靠土地收入不足以改善生活,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在家种地的大部分都是50-70岁左右的人,一个镇上,往往没几个人懂得土壤营养,而农民不大懂得肥力均衡,不清楚土壤中缺什么,需要补什么、补多少,为了提高产量,往往盲目加大化肥施用量,”大生镇经管站马站长告诉实践团队队员。
暑期实践团队主要前往黄桥镇、分界镇、古溪镇等地,通过走访当地政府、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部门和部分农户,采用座谈、问卷调查、采访专家咨询等方式,探索目前土地所遭受的“创伤”,挖掘农民心中的“土地梦”。
“现在种田成本太高了,收益还很低,我们靠土地收入都不足以改善生活了,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了!”采访中,村民告诉队员们。而对于外出打工的青年来说,回农村干活的收入远比不上在外打工的收入,他们没有能力改变农村土地现状。
“新生代农民没有生产经验,土地无法有效合理利用;化肥施用过多问题确实存在,它导致土壤酸化严重,最明显的是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有机质单一,通俗地说,就是土壤营养不良,不科学施用使得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泰兴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叶兵面带忧色谈起了土地现状。
实践团队队员们还采访了双进村的种粮大户王大明。他告诉队员们他有400亩水稻田,今年尿素价格比去年每吨下降300元,这对农民是好事。他种水稻,每亩用80斤尿素、70斤复合肥,这个用量较低,而那些种了几亩地的农民,每亩起码用100斤尿素,把化肥一撒,就去忙别的事,反正收获的粮食总比化肥值钱。
政府助力农民科学施肥有新招
“我们主要提倡化肥与农家肥按一定的配比施用。化肥有多种养分类型,农家肥更加复杂,而且其作用不仅是为作物提供养分,还含有能培肥改土的有机质,因此不可以、也不能够通过养分的简单换算来确定农家肥和化肥的施用比例。”大生镇农业科学技术员曾新林对实践队员说道。
“可行的做法是:按照上述建议,将适量的农家肥作基肥,在此基础上,通过化肥调节作物的养分用量和配比。例如,对大田作物,全部农家肥、全部或大部分磷、钾肥和一半左右的氮肥作基肥,追肥则以氮为主,一次或分次施用。”他还告诉实践队员,或许这样的科学施肥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来说很困难,但农业局有相关政策,会对农民进行培训,也会开设专门的讲座,相信还是会有一定效果的。
而在中国其他地区,地方政府也有许多新招来助力农民科学施肥。地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海拉尔农垦区利用所属牧场盛产牛粪,政府利用有机肥施用补贴,使得近年来全面施用有机肥种植油菜、小麦等作物,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湖南、黑龙江、河南等11个省区,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转变农民施肥方式,使其农作物产量大大提升。福建安溪感德镇建立了中国首个茶园“土壤医院”,为农民们量身打造科学施肥方法,解决了困扰农民已久的施肥问题。而利用我国微生物资源、菌种资源丰富,微生物肥料产品种类繁多的特点,微生物肥料正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兴起。
这些经验都很值得泰兴农户们学习,据相关部门解释,泰兴郊区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前土壤和灌溉水质量评价,产前与产中肥料质量监控,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优质高效肥料和配套施用技术,全面控制肥料污染,促进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生态”相统一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菜、放心粮”。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进行科学施肥,进而圆泰兴农户的土地梦,泰兴任重而道远。(祝艳琴)
来源:新闻前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