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青海:畜牧业提档升级凸显六大成效


时间:2014-08-19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坚持“四位一体”,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是青海推动生态畜牧业建设向纵深推进的有效手段,是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饲草料产业夯实了畜牧业发展基础,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建立了生态安全屏障,游牧民定居工程推动了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畜牧业建设成功探索出了“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适合不同地区的建设模式,创新了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为深化牧区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是牧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户达11.5万户,占建设村牧户总数的63%,牧户入社率达72.5%。累计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整合率达到67.8%,整合草场2.56亿亩,整合率达到66.9%,加快了分散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二是畜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良种、良法、良畜推广创造了便利条件,牦牛、绵羊本品种选育和山羊改良选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牦牛选育面扩大到25.15万头,藏羊选育面扩大到52.5万只,半细毛羊巩固面扩大到95万只,绒山羊改良面达到58万只,牦牛、藏羊的整体生产性能提高25%左右。

  三是草原承载压力有效缓解。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以草定畜,加快调整畜群结构,加大非生产畜淘汰力度,着力减少草场载畜量,使超载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局部地区草场植被覆盖度不断好转。同时开展牛羊养殖小区建设,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极大地减轻了天然草场承载压力。据省草原监理站监测,2013年天然草场产草量达到平均每亩178.5公斤,比2011年增加19.4公斤,提高12.19%。

  四是牧区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将生态畜牧业建设与游牧民定居工程相结合,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引导牧民转移到城镇、交通沿线建房定居,发展民族服饰和工艺品加工业,糌粑、风干牛肉加工等二三产业,牧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生产方式上,从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转向商品率较高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增长方式上,由传统粗放经营逐步转向产业化;在增收途径上,从主要依靠增加产量逐步转向提高产量与质量并重,从单纯依靠养殖业到与非农产业并重。

  五是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以藏羊、牦牛良种、良料、良法技术为重点,在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集中推广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牦牛舍饲半舍饲养殖等畜牧业实用技术,母羊枯草期失重比传统放牧母羊减少8公斤,损亡率降低2个百分点,羔羊繁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6月龄活重比传统饲养方式提高17公斤左右。

  六是牧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生态畜牧业建设改变了过去以畜牧业为主、采集业为辅的二元收入结构,既挖掘了畜牧业生产潜力,还促进了二三产业稳步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2013年,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91元,较同期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1094.6元,较2010年提高3079元,平均增速保持在20.1%,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