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老门东明城墙下的金陵戏坊和玄武湖畔的太阳宫剧场新近开门迎客,《戏曲荟萃》和魔幻舞台剧《道法传奇》两道演出大餐随之端出。由南京籍话剧演员何念监制的青奥音乐剧《南京攻略》从15日起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连演10场。中华文化、中国故事将通过这些精彩演出向全世界展示。
甚至是每一处青奥场馆,都不忘凭借一己之力讲好中国故事。
位于南京奥体中心北门的主媒体中心,在半个月前就已对外开放试运行,这里直接面对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各国媒体记者们。媒体中心的蓝色门头两侧布满绚丽花瓣,创意取自南京雨花台“落花如雨”的传说;二楼平台上搭建了“明城墙”,边上有一处微型云锦博物馆,媒体工作间的玻璃窗外点缀了“秦淮夜景”,新闻发布厅附近的一条“时光长廊”上,南京的石头城、国子监、乌衣巷、江宁织造府、大报恩寺胜景一一呈现……
2008年北京奥运,世界看到了一个告别屈辱的经济大国,一个充满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的中国。6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踏步迈进。南京青奥会就是要努力展现中国在北京奥运后这6年的新进步,今天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新追求、新气象,尤其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国梦。
用青春激情打造最美“中国名片”—给嘉宾留下最美“中国记忆”,给城市留下惠民遗产
“习大大回信了!”
7月16日,距青奥会开幕还有一个月,紧张备战的青奥会志愿者李秋实听到这个令人无比振奋的好消息。
“希望你们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热情参与、真情奉献,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青奥志愿者回信中的这段话,不仅让李秋实热血沸腾,更是把2万名青奥会志愿者的热情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南京是一座志愿之城。在这里,每6人中就有一名注册志愿者。今年夏天,取名“小青柠”的南京青奥志愿者将迎来一生中最特别的体验和考验。
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场馆,68岁的志愿者、老党员陈平为了能更好地服务赛事,每天坚持背英语单词;在五台山篮球场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女生杨吟之意外骨折,卧床一个月,拆完石膏后执意一瘸一拐地回到岗位……志愿者用奉献诠释着志愿精神。
“你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这是小青柠的口头禅。
“外事无小事。服务各国代表团贵宾,每一个细节都要尽全力做到位。”“作为一名颁奖礼仪,站在赛场上的那一刻,就代表了南京,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一定不负重托,用加倍出色的表现向世人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志愿者这些质朴话语表明,每一个小青柠,就是一个小窗口,每一个志愿者,就是一个公共外交家。青奥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城市和国家的事情。
作为东道主,南京人实际上个个都是志愿者,每个人都在强化“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的意识,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
参加青奥会的运动员,很多都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第一次走出国门,第一次到中国南京。南京可以说是他们了解中国的“第一窗口”。这座城市又该如何打造一张最美的“中国名片”,并给这座城市留下遗产?
以重大赛事的举办为契机,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国内外城市早有先例。为了让城市保障适应青奥赛会的需求,在青奥筹办之初,南京就提出了实现“办赛事、建城市、留遗产、惠民生”相统一的目标。如今,这座城市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今年以来,两个南京的“世界级城市名片”全新亮相—明城墙全面开放、全长58公里的滨江风光带正式贯通,不仅向海内外客人展示南京形象,也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休闲环境。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地铁10号线、机场线、宁天城际一期投入运营,南京地铁通车里程从85公里提升到188公里,青奥轴线、江北大道、城西干道、江东路和河西中北部地区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
公共交通建设全面提速—今年全市新增了1400多辆出租车、5000辆公交车,绝大部分都是新能源车,实施公交换乘优惠措施,极大方便了居民出行。
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升—对重要道路沿线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对市容环境进行彻底大扫除,铁腕治理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施工扬尘,对城区16条河道黑臭现象进行持续整治。
4年来,南京围绕“办赛事、建城市、留遗产、惠民生”的目标,以青奥为城市发展的加速器,将南京城从“面子”到“里子”,都来了一次大提升。
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美、交通更顺畅、运行更有序、保障更有力,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4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这座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中国古都,将在青春的舞台上盛装亮相。此时此刻,南京不仅展现了一个古都风韵与现代气质融合辉映的城市,更展示了一个进步、开放、有梦想、能实现梦想的中国。
这个夏天,南京必将让全世界的嘉宾留下一段终身难忘的最美“中国记忆”。
坚持问题导向,落细落小落实—全城动员全力以赴做好青奥筹办工作
“青奥村的环境,比OK还要好!”去年11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南京考察了青奥会筹备情况。这是他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后第一次到访中国,之所以将首站放在南京,是因为南京将要举办青奥会。巴赫听取了组委会的汇报,参观了青奥村、南京奥体中心。巴赫对南京的筹备工作十分满意,相信南京将举办一届非常成功的青奥会。
巴赫对南京青奥会筹备工作十分满意的背后,是所有筹办参与人员付出的巨大心血。
全世界204个国家/地区奥委会及1个独立奥林匹克运动员参赛,七大客户群约10万人齐聚南京,主体是未成年人……承办这样一届世界顶级的综合性文化体育盛会,并要确保12天的时间里运转得有条不紊,难度可想而知。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落细落小落实,是筹办工作的总要求。“现在还有什么问题?”“这次来,就是要把该定的事情定下来,把存在的问题解决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次次深入开闭幕式、重点场馆、城市保障机构现场一线督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魔鬼藏在细节。”只有确保每个齿轮和零件状态正常,才能确保大系统的运转良好。筹办工作中,南京牢记“落细落小落实”的总要求,坚持从小事、细节上完善提升。
5月,青奥会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赛时运行体系开始试运行。筹办工作重心调整到深入查找各场馆、各团队、各部门存在的问题上,聚焦问题查漏补缺,从各方面、各层次进行整改完善。除定期召开的总指挥长会等各项制度化会议以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也越来越多,商讨的内容也越来越细。攀上场馆顶棚查看烟花燃放的安全性,在运动员活动的各类场所亲测WiFi是否方便登录……用各种方式打通决策落实的“最后一米”。
按照“全景式、全领域、全覆盖、全畅通”的要求,南京青奥会分别于7月25日、8月5日组织了两次全体系的联调联试。设计突发事件的模拟场景,是联调联试的重要环节。在第二次联调联试时,更是有许多没有设置脚本、真实不预先通知的测试。比如,因天气原因,有关竞赛日程必须变更;场馆临时有重要客户抵离;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需要紧急救治……甚至,还有1500名左右的模拟运动员、技术官员住进了青奥村,对村里住宿、交通运行、餐饮服务等领域进行了压力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后,青奥筹办71个大项计划、406个细化节点、80项重点工作被梳理明确,落实路线图、时间表、责任部门,踩点推进筹办工作。全面升级城市交通、医疗保障、电力保供、通讯服务各项工作,成立了21个城市专项保障机构,不疏忽每一个细节;认真扫描交通、生产、食品安全环节,不遗漏每一项标准;仔细落实社会稳定责任,不放过每一个隐患,以周密细致的应对措施确保赛时运行万无一失。
省血液中心作为青奥会的应急供血保障单位,6月份以来就做好充分准备,还特别针对稀有血型—“熊猫血”成立了800人的应急志愿者队伍;接待嘉宾的某酒店细心打造“客史档案”,客人如果是左撇子,第二次就餐时筷子一定会放在左边,如果有糖尿病史,客房里一定会准备低糖水果……
南京还全城动员,充分调动各界力量,充当“放大镜、显微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组织起多个检查团,分赴所有场馆逐项检查,排除隐患;媒体深入城市的各个角落,曝光各种环境问题和不文明现象;市民被广泛动员起来,发现和防范不稳定因素……
昨天凌晨5点半,负责接送运动员的青奥会燕山路枢纽站车队Y6线司机唐震在出车前,认真地将车辆擦拭一遍,确保他驾驶的班车“五净一亮”。此时,和他一样,南京已有成千上万的人走上服务青奥的工作岗位,确保自己负责的事务万无一失。
未来12天,南京必将给世界一个惊喜,也必将向祖国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