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干峪沟村:“新三起来”的“山里”样板


时间:2014-08-17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点击:

 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山里寒舍”生态旅游项目把整个村落改造成“乡村酒店”,使原先闲置乃至废弃的农家老宅院,在社会资本注入后,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干峪沟村:“新三起来”的“山里”样板

  

  村民闲置房改造后,变为山村特色浓郁、内部设施齐全的休闲度假好住处。

  本报记者 李庆国 高杨

  很难想象,一个与邻省界仅隔一道山梁的偏僻山村,一个经过十年搬迁、常住人口仅剩十几口人、逐渐破败的“空心村”,经过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发展成为北京休闲农业的样板、市民乡村旅游最炙手可热的目的地,成为首都高端人群追逐“乐活”人生的首选地。这就是在以“新三起来”为总抓手的北京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山里寒舍”呈现出的奇迹与生机。通过将“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山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短期内就实现了翻番目标,并逐渐探索出一个可学、可鉴、可复制的“山里”样板。

  红果为媒——

  小山村终遇发展契机

  8月8日,记者驱车来到密云县北庄镇干峪沟村,这个距离天安门车程近130公里、与河北省兴隆县以长城为界的小山村,正是“山里寒舍乡村酒店项目”的所在地。从沟口牌楼往山上行驶,一条狭窄的“村村通”公路蜿蜒曲折,行进14里后方才抵达海拔600米以上的村中腹地。

  这个被大山的黛青与树木的浓绿隐藏的偏僻山村,历经二百多年风霜,原始风貌犹存,炊烟依旧,古树老井山花、石磨草屋篱笆,一幅“山深人不觉、犹在画中游”的意境。

  “这个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于嘉庆二年,从最早埋在村里的老人算,到我这已是第六辈。”6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高云宇告诉记者,他在村里做了27年的村支书或村主任。上世纪90年代,村里人口高峰时有380多口人。而这里之所以叫“干峪沟”,就是与当地石灰岩结构、地表水极缺有关。

  由于生存条件恶劣,1994年,干峪沟村享受国家生态搬迁政策开始陆续外迁。“不管是投亲靠友,还是自谋出路,能走的都走了。”老书记回忆说,1998年新一轮土地承包时,由于要缴“三提五统”,村中土地竟无人问津,要多少给多少。

  干峪沟村2006年才建起“村村通”公路,手机信号直到2009年才入村;全村电费最低时只有2元钱。近两年,村里人口稳定在70人左右,且大多外出打工,平日留在村中的十几口人都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全村43处宅院空置一多半,有些一空就是几十年,房顶塌了大半,院里长满蒿草。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013年1月,正是村里满山的红果“牵线”,才使沉睡了多年的小山村终于迎来发展契机。高云宇说,这个村有30多年红果栽种历史,顶峰时漫山7000棵红果树挂果摇曳,十分壮观。但由于地偏路窄,所以每到冬季,红果销售就成了干峪沟人的一块“心病”。

  这年冬天,他们通过镇里联系到互润(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在北庄镇投资开发了12年、涉及一二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曾被农业部授予“首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称号。该公司总裁殷文欢受邀到村里考察时,第一眼便被这个保留原始风貌、独立而宁静的小山村所吸引。

  “城市的拥挤喧嚣、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迫切渴望逃离人造空间,到丛林山谷、自然乡野……”殷文欢说,“干峪沟正是能给人‘乐活、有机’生活的那片净土。”双方一拍即合,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从最初的红果收购转为整体合作开发,干峪沟村从此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新三起来”——

  新机制盘活沉睡资产

  2013年2月,干峪沟村民的春节过得别有一番味道。腊月二十七,高云宇召集全体村民开会,他把合作的事儿向村民“摆清楚”,得到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大家伙合计,山里种地不赚钱,劳动力也是“养女儿不打饭钱”地白白付出,与人合作倒是件好事。

  于是,每家每户本着自愿原则写了申请,将全村43户宅院中的33处闲置房屋出租给互润集团下属企业、密云北庄旅游有限公司(现北京山里寒舍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于房屋标准各异难以统一,经商议,租赁价格“一刀切”,定为每间房屋每年租金1500元,每5年递增500元。这个价格是北庄镇中心村房屋租价的3倍多。

  一经变换,闲置的宅基地成了村民的“摇钱树”,按每户4间房计算,每个宅院年租金6000元;村里还将全村120亩耕地中的110多亩流转给该公司,每亩年租金1000元,每5年递增5%;作为旅游项目的副产品,红果树等经营权也一并外包,租金每5年递增20%。

  79岁的村民朱静德算了一笔账:他过去靠着600多棵山楂树、核桃树,累一年最多挣6000元;现在把家里8间老屋租出去,一年光租金就有1.2万元。对拿出住房出租的村民,公司还免费为他们在镇上租房居住。殷文欢说,对村中老宅改造,农民不掏一分钱,都是在原有宅基地上进行,房屋权属仍是村民和村集体的,租赁期满即可收回,这让村民们吃了“定心丸”。

  从2013年4月起,干峪沟村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整村改造,包括“山里寒舍”旅游项目一期10套院落的改造,每个院落平均投入50万元,改造工程包括整村供电、给排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山里寒舍”采取共生永续、乐享生活的设计理念,坚持不破坏当地环境和原居民正常生活为原则,不砍一棵树,并保护民居原始结构。

  酒店房间在原有老房基础上改造装修而成,从外面看还是村民老宅,木门、木窗、椽子、石头院墙等都得到保留。而室内却别有洞天,融合古朴与现代理念,五星级的客房及卫浴设施,中西餐厅,无线网络覆盖;木门、木窗内加衬双层塑钢玻璃门窗,青石铺地,安装地采暖设施;家具摆设颇费心思,很多衣柜、条案、桌子都是从村民手里淘来的“老物件”,连门牌都是用时令和节气来命名,无处不透着悠久的乡舍韵味。

  “山里寒舍”的定位是高端生态旅游,目标客户是追求闲适自然、想过山民悠然生活的小众客户。自去年8月试营业以来,客房供不应求,节假日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客户日均消费在1000元~2000元。如今,曾经偏僻的小山村逐渐为外人所知,不断吸引着向往自然、健康、精致生活的城市人来这里享受“慢生活”。模式复制——

  谋发展期待以点带面

  去年6月,在“山里寒舍”的带动下,干峪沟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推动土地、房屋流转,在不改变所有权前提下,村民以房屋、果树、土地入社,化零为整,委托企业统一管理;合作社还组织农民到山里寒舍公司上班,为社员农户同时带来土地(宅地)租金、工资收入及效益分红等多种收益。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万多元,在企业就业的社员年收入超过5万元。

  “山里寒舍”使干峪沟村民过上了基层组织新、管理模式新、生态建设新、居住环境新、致富方式新的“五新”生活。看到村里的变化,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老司机高云顺辞去工作回到村里,将自家的院子、耕地和果树全部出租,他和妻子则到“山里寒舍”打工,家庭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山里寒舍”旅游项目包含的一些工作岗位,比如客房服务、安保巡逻、卫生保洁、农场耕作、果树管护等也都由北庄镇的20多个村民来做,他们最低月工资在2400元以上。

  项目还吸引本地青年回流。据殷文欢介绍,“山里寒舍”的客房部主管、餐饮部主管、大客户经理都是土生土长的北庄本地人。另外,公司还与马来西亚雪邦黄金海岸酒店管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2014年春节,部分工作人员远赴马来西亚和香港参加培训,26岁的高建秋就是其中一员。平生第一次远离家门的她,如今是“山里寒舍”的乐活顾问。

  据介绍,“山里寒舍”项目已投入近4000万元,二期项目的18套宅院已装修完毕开门迎客,网上预订火爆,平时的入住率也有五成左右。而殷文欢的真正梦想则是将项目的投资、开发、运营及管理经验系统化,未来在京郊山区乃至全国大城市、风景名胜周边形成连锁式运营,逐渐延伸“山里寒舍”品牌,从开发经营逐渐转移至投资管理领域。

  据了解,目前,全市农民住房总价值超过4000亿元,这是农民最大的资产,也是最亟需唤醒的沉睡资产。“山里寒舍”已经与北京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继续寻找合适的村庄合作,力争在京郊山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以点带面发展。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