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五峰镇石湾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村民们正在1∶1000比例尺航空影像图上寻找自己家的地块,确认无误就签下名字,要是出现争议便会由村干部组织到地头协商解决。
虽然互助县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才刚刚起步,但多年与农民和土地打交道的县农业局农经站长孙长魁早就意识到:“工作中最大的难题、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近些年来农户间私下置换耕地的这笔糊涂账。”
记者调查,在互助县,近些年来土地流转比较频繁,一些地块的扩大或变更户主,导致地块难以确认;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留守人员对本户地块的面积及流转后的情况不清楚,这些都给土地确权增加了难度。
与此同时,设施农业的加速发展,温室大棚建设占用农民的耕地后,农户间通常会进行土地置换,以致确权时,出现了一些矛盾。
台子乡是互助县有名的设施蔬菜基地,在这里就有近100户农民涉及这样的土地问题。如何用巧劲儿解开这道难题,既能让农民满意,又能加快推进确权工作,负责土地确权工作的工作人员边干边思考。
互助县农业局局长李进仓告诉记者:“巧解这道难题的答案其实就15个字,翻老底、捋关系、多协商、缓办理、避矛盾。翻老底就是要拿出原先的承包证书,承包面积是死的,变不了;捋关系就是要通过死的数字结合农民意愿,理顺人地关系;多协商、缓办理、避矛盾就是与农民协商解决,对一些矛盾纠纷一时难以处理的暂缓登记,始终坚持先解决矛盾纠纷,后登记的原则。”
为此,互助县专门派出了工作人员20多名,组织协调各乡镇驻村干部、村干部、村民代表等,把问题与矛盾逐个击破。
短评
讲原则 讲实际
施维
都说土地确权工作难做,恐怕难就难在这些“换来换去”导致的说不清楚的纠纷。但是这些矛盾看起来复杂混乱,只要秉持一个最基本的尺度——按照原先的承包关系来协商处理,主心骨就有了,再难办的事情也有了解决的底气。
未来随着登记试点范围扩大,如何处理土地历史纠纷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难题,必须要始终依法依规依民意。中央一再强调,在登记过程中,要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不能借机打乱重分,不能把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搞乱。这是准则、是红线,谁也不能逾越,这一条站住脚了,大的格局就稳定住了。在此基础上,保持协商的态度,既坚持原则,又讲实际,就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