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甘肃行(组诗)
作者:张浩 摄影:龚超

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一、静望黄河东去
雨
敲打着多维的思绪
情愫
依偎着波涛
静望黄河东去
听古老的渡口
讲诉遥远的故事
纤夫
从沧桑的故道走来
一行黄色的印章
将黄河儿女的执着
深印在历史笺页上
船
牵着九曲十八湾前行
那是一个民族
执着的求索
橹
划破了千万波年轮的束缚
一个美丽的梦想
在黄河母亲的记忆中升腾
2014年7月1日.兰州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二、武威随想
将军走远
武威犹存
俊马
挣脱汉朝的缰索
穿过一千八百年的岁月
奔腾至今
马踏飞燕的洒脱
成为一个民族的风采
葡萄美酒
洋溢在太阳的杯盏
白云
醉成西边的彩霞
你和我
忘记了催征的琵琶
夜光杯
遗失在唐朝
被凉州词精心收藏
驼铃
在山的那一边摇响
丝绸之路
缠绕在祁连山的腰间
河西走廊
在千百年的风云演绎中
成为清如许的明渠
世界潮流
在武威涌动
2014年7月2日于武威

三、雷台雨思
雨
淋湿了雷台的记忆
历史的沧桑
沿着古榕的枝叶伸展
将军累了
坐在疲惫的风尘中小憩
士兵与战车
伫立在岁月的一角
无法走出
一个王朝的悠远
祁连山脉
挺起西北的脊梁
骏马
沿着一个民族的梦想疾驰
2014年7月3日于武威

四、畅想腾格里
七月的阳光
钻进万里黄沙昏睡
騰格里
像一个巨大的匹萨
熟了
少女走进沙盘
寻找鸟语花香
沧桑
走进诗人的眸子
金戈铁马
在遥远的阳关止步
悲壮凄凉
封存在衰老的长城
秦时的明月
在诗行中起落
羌笛杨柳
在韵脚里牵手
祁连山积雪如镜
照古人今人
来去匆匆
得与失
如白天与黑夜
频繁交替
生与死
如东升西落的太阳
无尽轮回
归来的
已经走远
走远的
并没有离开
来也沙丘
去也沙丘
人生
须为天下担忧
捧起漫漫荒沙
秦腔汉乐
沿指尖流淌
唐歌宋舞
随风飘散
千古辉煌
又怎比
腾格里大漠
一粒沧桑
2014年7月2日.腾格里沙漠

远处是雪山,雪山下面是沙漠和戈壁,真是一个五彩张掖!
五、五彩张掖
远古的丝绸
晾晒在丹霞
五色彩韵
绕满山川
岁月的风
吹远了
昨天的记忆
喷薄的熔岩
可是大地母亲
摇动的织机
西北大地
在亿万年的变迁中
成为一枚硕大的桑叶
祁连山的蚕
将白雪的丝
从远古
吐到今天
铃声与梦想
编织在丝绸之路的纹理
汉家的兵马
在烽火尽处修养生息
五朝经卷
铺在一方人的心里
行者保护着师徒
在荧屏与书卷上
演绎着西行的艰险
佛祖在安详的侧卧中
走向了永生
张掖
在历史风雨的洗礼中
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风彩
沿着丝绸之路
沿着百家媒体的笔端
走进历史
走进一个民族
五千年的文明与璀璨
2014年7月3日.张掖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六、岁月部落
浪潮退去
雅丹群峰
在百万年的风雨洗涤中
成为岁月的部落
高耸的雅丹楼阁
有岁月在里面居住
美丽的雅丹孔雀
是岁月在那里啼鸣
威武的雅丹舰队
是岁月的将士
在戈壁演练
蜿蜒的小巷
曲径通幽
傍晚
远古与汉唐岁月牵手结伴
漫步在罗布泊的大街小巷
飘渺的白云
是岁月部落
袅袅纤升的炊烟
凄风苦雨
是磨砺岁月走向永恒的锋芒
我们走进戈壁
走进雅丹
走进岁月的部落
岁月的记忆
层层叠叠
封存在雅丹城堡
辉煌与沧桑
在阳光下寂静无语
百万年岁月
在雅丹群隐居
她们与时空隧道脱轨
她们在今天与明天的路口止步
因为她们
只属于昨天
2014年7月7日于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七、寻找阳关
捧起细碎的沙砾
分不清哪一粒
是西出阳关的泪滴
沧桑洒满戈壁
天边的点点沙丘
一定是西行旅者
眷恋的记忆
莽莽大漠
寻找不到关隘叠楼
却依稀听到了
渭城的细雨
在唐诗里淅淅沥沥
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在塞下曲牌中起伏轻吟
鼓角旌旗
在和煦的风光里
演绎昨天
沉重的通关文牒
被历史
兑换成一纸三寸门票
在古道通行
其实
阳关在与不在
都是情怀的的记忆
见与不见
都在我们心里
一枚边塞文化的徽章
牢牢地
别在了丝绸之路的一角
2014年7月8日.甘肃阳关遗址
谛听历史的回声——张浩近作散论
张同吾
从兰州出发西行,经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抵达敦煌,这条漫漫长路浑阔而苍凉,然而在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却埋藏着千秋文化、埋藏着英魂忠骨、埋藏着昔日繁荣。我记得九年前,由中国诗歌学会和中坤集团共同举办的“中亚五国诗会”便在大西北的土地上进行,这是流动的会场,在开幕式上我对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中国的诗人们说:“明天我们将从这里出发远行,用心灵去触摸这片神奇的山川和土地,那里有着神灵和慈爱的航迹,穿越千年时间的铅幕,历史的声音仍在每一粒泥土中听到回响,你的耳朵不管朝向哪个方向,都能听到轻盈的佛音,宏大的歌舞,灿烂文明的光辉仍然普照人类记忆的深处。”然而,大漠无言,谁能感受到它千年不泯的豪气,谁能想到戌边战斗的激烈,听到“晓战随金鼓”,看到“宵眠抢玉鞍”呢(李白:《塞下曲》);谁能想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严寒?(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谁能听到戌边战士的滔滔誓言:“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马匹还”(严武:《军城早秋》);“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杜甫:《前出塞》)。那是个未被儒化教育软化骨头的朝代,表现出中华民族劲骨柔肠的文化性格,遥隔千年,如能够谛听历史的回声,需要有诗性感悟和心弦的共鸣。
不久前,诗人张浩和一批文化精英,沿这条古丝绸之路西行,重寻先人遗踪,重忆昔日文明。张浩是一位深邃稳健而又情思细密的诗人,又是一位具有较深文化底蕴和深刻历史感悟的诗人,因此他能跨越巨大时空走进历史的腹地,激发了诗意灵感,创作出七首抒情短章。骏马成为其中的主体意象,在武威,他想到汉代霍去病远征河西的武威,因地思人“将军走远/武威犹存”,“骏马/挣脱汉朝的缰索/奔腾至今/马踏飞燕的洒脱/成为一个民族的风采”。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本质的浓缩,这让我联想起索契冬奥会开幕式那场诗歌的盛宴,音乐声中天幕之上,鸟儿般的三驾马车腾空飞翔,这是源自果戈理《死魂灵》中美妙的抒情:“哦,三驾马车!鸟儿般的三驾马车,俄罗斯,你不也就在飞驰,像一辆大胆的、谁也追赶不上的三驾马车一样?”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梦想,才成为俄罗斯的诗意象征。诗人懂得我们的祖国也一样:“夜光杯/遗失在唐朝/被凉州词精心收藏//驼铃/在山的那一边摇响/丝绸之路/缠绕在祁连山的腰间”(《武威随想》)。这是何等的情致悠悠、情思漫远!是的,历史是暂时的,“将军累了/坐在疲惫的风尘中小憩/士兵和战车/伫立在岁月的一角/无法走出/一个王朝的悠远”,重要的是只有“骏马/沿着一个民族的梦想疾驰”(《雷台雨思》)。这是对中华民族血脉与灵魂的认知与升华,从而证明诗人与写诗的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能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诗人的目光绝不会终止于历史云烟,他会在诗情荡漾中寻求哲理的思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凄凉,“封存在衰老的长城”,并淡漠于我们的记忆深处,只有秦时明月和羌笛杨柳的经典诗韵在世代人的心中永存。“归来的/已经走远//走远的/并没有离开”。张浩已进入哲学的天穹遨游,他在思考有形与无形,时间与空间、微观与宏观、暂时与永恒的辨证关系。当他“捧起漫漫荒沙”,就能听到“秦腔汉乐/沿指尖流淌”,于是认定“千古辉煌/又怎比/腾格里大漠/一粒苍茫”(《畅想腾格里》)。这是何等开阔而幽远。
张浩的诗风是渊默凝重与飘逸流美的统一,他有丰富的想像和生动的比喻,《静望黄河东去》,他想到那是“一行黄色的印章/将黄河儿女的执着/深印在历史的笺页上”,“船/牵着九曲十八湾前行/那是一个民族/执着的求索”。他徜徉于大西北浑莽的大地上,想到“祁连山的蚕/将白雪的丝/从远古/吐到今天//驼铃和梦想/编织在丝绸之路的纹理”,想到“行者保护师徒/在荧屏与书卷上/演绎着西行的艰险”。从而让“佛祖在的侧卧中/走向了永生”(《风彩张掖》)。在一种渊默中他的诗思飞升,如云如月如霁如虹。有时他又是情思涓涓,细密而温润,他“捧起细碎的沙砾/分不清哪一粒/是西出阳关的泪滴”,虽然“莽莽大漠/寻找不到关隘叠楼//却依稀听到了/渭城的细雨/在唐诗里淅淅沥沥”(《寻找阳关》)。这使我想起徐志摩亲书的一幅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张浩也是这样。
张浩的诗思有感而生,仿佛是自由挥洒自然天成,不乔饰不做作,但欠蕴积、欠打磨,有的语言尚欠熨贴、精到和圆融,有时在意象群落之外尚有解说的痕迹。他有驾驭语言的功力和才能,应更精致更美妙。
张同吾简介:
著名诗人、作家、诗评家,书法家、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创始人,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生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俄罗斯友协常务理事。
来源:百姓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