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从沙珠玉的生机到青海湖畔的逆转


时间:2014-08-1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点击:

  青海与风沙的博弈从未间断。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范围局部治沙,到六七十年代的群众性治沙,再到90年代上马多项国家治沙工程,青海逐步走出了一条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的新模式,曾经沙进人退的状况不断改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青藏高原的沙漠绿洲

        提起青海的治沙史,沙珠玉当属缘起。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里就开始了沙化土地治理。

        沙珠玉乡地处共和盆地沙区北部戈壁沙滩和沙丘之中,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流沙向东南方向侵袭,全乡1.6万亩耕地,有一半以上经常遭受风沙危害,农作物常常要播种两三次才能成活。近40年来,上卡力岗村的100多户人家,曾3次因流沙埋压房屋而被迫搬迁。

        1959年,沙珠玉建立了青海省首个治沙试验站。半个世纪过去,试验站总结出了青海高寒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经验模式,建立了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相结合的防护体系较完整的示范区。

        如今,沙珠玉试验区已治理沙漠1.2万亩,昔日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变成生产发展、生态安全的农牧区。试验区森林覆盖率由8%提高到75%,沙珠玉也被誉为“青藏高原的沙漠绿洲”。

        目标不改的持续坚守

        位于青海湖北岸的海晏县是青海防沙治沙的另一面旗帜。1980年,海晏县成立了克土防沙治沙工作站,对克土斜玛、大水塘一带6万亩的沙丘实行常年禁牧封育。

        多年来,海晏县委、县政府坚持防沙治沙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从1986年试种防风固沙林以来,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及固沙方式,在风沙干旱区造林中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路子。

        青海湖沙岛景区,一大片低矮的灌木林与刺眼的沙漠形成鲜明的对比。30多名工人将一个个尼龙袋子装满沙子,摆成一米见方的尼龙沙障。“这是我们今年实验的新项目,针对海晏县风大、沙子流动较大的特点,采用能自然降解的尼龙沙网防沙固沙。”海晏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的工程师祁永兴说。

        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目前,沙区共营造防风固沙林4.58万亩,封沙育林18.8万亩,其中已成林面积1.6万亩,成活率达85%,保存率超过80%。青海湖封育区内的沙蒿、西藏沙棘、金银露梅等天然植物逐步恢复,环湖沙漠化初步得到遏制,植被盖度从原来的10%-20%提高到30%-40%,最高地带达到60%-80%。

        必不可少的科技支撑

        据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显示,青海省沙化土地面积由2004年的18837万亩减少到18756万亩,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共和盆地沙区的沙化土地发生逆转,其中黄河源头沙化土地减少量为61.5万亩。环青海湖沙区及其周边持平,流动沙地减少量与固定半固定沙地的增加量相等,沙化土地正在逆转,沙化程度正在减轻。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青海林业部门充分发挥科技在防沙治沙中的支撑作用,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等严重干旱缺水沙区,采用大面积封沙育林(草)、沙生灌木育苗造林、节水灌溉、杨柳插干深栽等造林技术,使沙区植被快速恢复。首次在青藏铁路沿线采用滴灌造林技术,营造护路林127公里,造林成活率超过95%。在共和盆地沙珠玉乡,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在贵南黄沙头风沙前沿地段开展万亩治沙造林,先后建立6万亩杨树深栽造林治理示范区;在青海湖环湖地区采用人工草方格沙障固定流动沙丘技术,改变风蚀下垫面后采用带土坨植苗造林技术,固定流动沙丘,已在青海湖东岸建成沙棘固沙林6万余亩,治理面积10万亩。

        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一代代青海治沙人付出了巨大心血,在改善青海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全国高寒地区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作出了示范。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