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张孝基,娶了同乡富人家女儿为妻。富人只有一个儿子却品行不好,他就把儿子赶出了家门。富人临终前,把全部的家产都给了张孝基。
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张孝基的事业蒸蒸日上。在这期间,他一直对大舅哥的行踪明察暗访,想找回这位大舅哥。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孝基外出碰到了流落街头、成为乞丐的大舅哥。为了考验大舅哥,张孝基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就问他:“你能不能耕田种地呢?”他回答:“能。”张孝基就叫他去耕种园地。见他辛勤地耕作,张孝基再问他:“你能不能够管理库房呢?”他又回答:“能。”张孝基就让他管了库房。看到他愈加谨慎、勤俭可靠、德行日增,张孝基就把岳父所有的财产,统统还给了他。
张孝基不但不贪岳父家财,还一心一意用多年时间扶助大舅哥,使他有德能承担父业,最后将岳父的家产全部交还。古人评价张孝基:“行义若此,此其所以得为嵩山之神也。”孝基还财的故事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
短评
温故“信义”坐标
人无信不立。诚信和道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是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千百年来,往圣先贤演绎了“鸡黍之约”“孝基还财”“冬梅践言”等信义佳话,为后人树起了道德的坐标。
至今,这个坐标仍然影响着当代人的行为,湖北武汉孙水林、孙东林兄弟“接力还薪”的感人事迹就是对“信义”二字的最好诠释。哥哥孙水林为践行20年来“新年不欠旧年账”的承诺,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信诺,赶在腊月二十九返回家乡,在账本丢失的情况下,按照农民工自己报的账目,自己多贴了6万元,给60余位农民工发放了33.6万元工钱。
近年,除了“信义兄弟”,信义人物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如安徽霍邱的“信义兄妹”张仁强、张仁秀、湖北大冶的“信义叔侄”王怡才等。这些都再次验证了“信义”在民间的力量。然而感动之余,人们也忧心着: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信义似乎还有所缺失,如拖欠农民工工资、食品卫生安全等问题仍然存在。
建设和谐社会,完善的法律制度固然不可或缺,而道德的润滑作用也同样重要。倘若一个社会能以“信义”为坐标,时刻校正其行为偏差,何愁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蒋培玲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