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稳定农业生产需要重视水利建设


时间:2014-08-0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

入夏以来,一场大旱席卷全国12个省区,7200多万亩农作物受旱,最严重的是中国第二大产粮大省河南省,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份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形成夏秋连旱的不利局面,抗旱形势不容乐观。

  如果翻看历史资料,就会发现近些年来,中国每年都会有局部地区遭遇严重的旱情,公众也就不觉得意外。其次就是,与地震或者洪灾等瞬间爆发破坏力的天灾不同,旱灾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前者需要立即救援,与时间赛跑,而后者则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无法通过人力短期内完成救援或削减灾情。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把干旱完全归咎于天灾,局部干旱是可以战胜的,它不像地震、洪水等突然爆发的毁灭性的力量,通过建设系统的水利设施,是可以大幅减轻旱灾带来的伤害的。只有在比较纯粹的农业文明时代,才会觉得干旱完全是一种天灾。

  近三十多年来,部分地区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量病损导致应对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这是因为,过去三十多年,各级政府大规模建设大大小小的水电工程,这是出于经济的目的,因为水电可以为当地带来巨额收入,农村水利投入不仅对政府财政没有贡献(已经取消农业税),还意味着地方要投入较大支出,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忽视了农业与水利,不愿投入,或者辩解地方没有财力投入需要中央支持等。

  水电工程被赋予了发电、供水、防洪、抗旱等诸多功能,但事实上,除了发电,其他功能很难发挥,比如干旱的时候上游会逐级截流,洪水来时就会开闸泄洪,这些情况反而使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

  在2008年的刺激计划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用于水利。但是从此后各地的报道看,其中一些水利工程大都成了“形象工程”。在今后的水利修建中,应该避免浪费财政,并且充分考虑到在旱情来临时这些工程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方面的考量应该是一盘棋,因为各个地方通常有着自己的出发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以及不稳定性,作为一个粮食主要依靠自给自的国家,需要重视水利建设,稳定农业生产。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河南粮食产量又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河南旱情不仅会影响全国粮食产量,也会让当地部分百姓颗粒无收;前者可以通过进口纾解,而当地农民收入减少却无法弥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