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道德不需要涵养吗


时间:2012-07-03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从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学习活动,为何总能引发共鸣?涵养道德为什么成为一种国家行为?

  在许多人印象中,道德行为往往属于个体选择,对道德的评价也主要系于社会舆论。然而,倘若就此认为道德是“自生自灭”的产物,甚至排斥对道德的倡导涵养,不仅是对道德认识的简单化,也忽略了国家在道德构建方面的责任。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道德观念形成是社会建构的过程。一方面,个体的道德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构建道德共同体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在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环境方面,国家和社会对道德的涵养同样不可或缺。古今中外,一些仁人志士之所以光耀千秋,一些崇高品质之所以成为主流价值,道德榜样之所以能够坚定人们的向善信念,就在于道德这一“公共资源”得到了国家的涵养、社会的呵护。

  亚里士多德曾把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伦理的。理智德性大多数是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事实上,无论哪种德性的涵养,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积极作为。试想,在一个社会里,当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帮助、诚实守信者频频吃亏、爱心捐款反被贪污挪用、举报腐败却被打击报复,道德义举屡屡碰壁,“英雄流血又流泪”,“道德风险”使人望而却步,个体从善的信心如何提升?道德的吸引力又从何谈起?

  相比雷锋生活的时代,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也面临着比雷锋当年更为复杂的道德课题。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身处深刻转型的社会,如何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如何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人生价值、体现生命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今天我们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就是在彰显一种国家对待道德的积极态度,是新时期对“道德滑坡”焦虑的有力回应,也是对“道德选择”困惑的主动引导。

  我们常说,道德不能单打独斗。道德的涵养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积极作为。就学雷锋活动来说,只有打消扶起跌倒老人惹上官司的犹疑,消除爱心捐赠恐被挪作他用的焦虑,使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的合法权益时刻得到保障,让不择手段、非法牟利者的行为受到严惩,社会的道德水源才能得到涵养;只有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共产党人的先进觉悟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国家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良好的社会,不仅应向全体成员提供公平的环境、公正的秩序,还应对其成员进行道德引导和精神塑造。以榜样的力量扶正祛邪,以制度的威力惩恶扬善,相信亿万民众焕发的道德热情,定能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持性资源”。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