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303国道集锡线一路前行,远远就能看见集安市岭北、岭南地区村屯一排排“灰、白、灰”,“红、白、灰”的新砖瓦房,与叠翠绵延的山峰相映生辉,活脱脱一幅水墨画。
农村危房改造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启动以来,通化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精心组织,合力推进。经过两年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该市改造农村危房51998户,争取国家和省改造资金8.75亿元,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庄环境显著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感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得以巩固。
——突出特色,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造中,通化市坚持把经济上最困难、居住上最危险、最需要房屋改造的农户作为改造重点的原则、群众自愿原则、严格标准原则和确保质量原则;强化责任落实、强化部门协作、强化资金管理、强化档案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和强化宣传引导,切实将农村危房改造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
为加大推进力度,通化市分别在辉南县庆阳镇和柳河县五道沟镇召开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现场会,统一思想,明确思路,交流经验。通化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研究,提出重点在“统筹”上下功夫,在解决好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这“三类”困难群体住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百个村屯危房改造工程”。跳出单纯为改造而改造的思维模式,将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建筑节能、基础设施配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实现“既见新房,又见新村”。围绕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近30个“产业发展型、民俗特色型、旅游休闲型、环境优美型”特色村庄。
在改造过程中,该市本着“先规划、后建设、有特色”的原则,在屋面改造、墙体节能、塑钢窗安装、涂料涂装和景观风貌等方面都做了整体设计,既保证所有改造房屋改造风格统一,又确保与周边原有杖墙、边沟及人文景观整齐一致,充分体现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集安市确定了以点、线、面和精品乡镇创建为重点的集中打造形式,制定了相对统一的改造标准,岭北、岭南分别以“灰、白、灰”、“红、白、灰”(即灰色或红色屋瓦、白色墙体、灰色基础)为房屋主色调,体现出岭北房屋城市民居风格和岭南房屋江南风格特色。使危房改造在惠及民生的同时,充分展现集安休闲旅游特色,达到房屋改造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辉南县针对榆树岔村大顶前屯农户住房简陋,而且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下大雨时有遭受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危险这一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多方协调,在榆树岔村主村屯确定了占地7400平方米的搬迁新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彻底解决了12户村民的安居问题。柳河县将柳南乡吕家堡子村、五道沟镇教堂子村、安口镇五人班村、五鲜村等4个危房改造户较为集中的村列为重点,实施整体推进、连片改造,通过硬化道路、美化环境、安装健身器材、改善饮水条件、修建沼气池等,全面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标杆村和样板村。
——突出民生,严把资金、质量两个关键环节。为把好事办好,该市确立了由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市委农办、市城建局共同负责农村危房改造的工作机制,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危房改造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制定了《通化市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意见》和《通化市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实施方案》。同时,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列入全市民生工作实施计划、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了旬调度、月通报、季督查、年评比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和工作调度会,编发工作简报,通报各地工程进度和实施情况,市农办会同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开展跟踪督查。
为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力,通化市明确提出“渠道不乱、投向不变、整合资源、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的原则,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移民安置、社会捐助、环境整治等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使用,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机制。在补助标准的制定上,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始终坚持把经济上最困难、最需要房屋改造的农户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雪中送炭”,避免“锦上添花”。针对困难家庭的不同情况,各地相继确定了全资帮建和给予3—4万元补助资金的政策标准。建立了审批绿色通道,对困难户建房实行零收费。同时,积极落实三帮扶政策,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力度,在房屋建成后,进一步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在工程建设方面,按照“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建房责任制、验收责任制及验房备案制度,推行全程质量监督管理,真正把农村危房建设成为“安全房”。
——突出落实,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今年,该市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有效载体进行推进。摸底排查和申报工作,争取了5184户的农村危房指标。重点解决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三类群体”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尤其是565户完全无能力建房户年底将全部改造完毕,打赢危房改造攻坚战。
按照农村“三类群体”的认定标准和条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逐村、逐户拉网式排查,对改造户进行逐一筛选、核实。严格实施“户主申请、村委会和调查小组调查核实、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村民委员会张榜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审批”6个程序,并建立附有图片资料、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的农户档案。依据农村危房改造方式、建设标准、成本需求和补助对象自筹资金能力等不同情况,加大对“三类群体”改造户的补助力度。
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包保措施,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危房办全程协调督促的“三包保、一协调”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作用,采取自建、援建和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发动亲帮亲、邻帮邻,调动积极性,开展互助活动。同时,还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各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和《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各县(市、区)也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对各乡(镇)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吕良 记者 王忠先)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