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办理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得去省城,需要往返好几次,怎么也得3个月。现在这项工作下放到了地方,我们在家附近的政务大厅就能办理,手续齐全的话30天就能拿到证。”手持认证书,松原市国康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林波一脸的兴奋——他是7月1日递交的申请认证资料,没想到月底前就拿到了认证书。
“企业对这次下放政策很满意,社会反响特别好。”松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办主任李红星告诉记者,他们共承接了包括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在内的4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对审批环节进行了“流程再造”,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不让群众多走一次冤枉路,不让群众多交一张纸,让企业和群众交口称赞。
从90天到30天,省时;从远途到家门口,省力——简政放权,便利百姓,惠及民生。
目前,吉林省已完成两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的集中清理和规范,其中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由2013年初的592项减少到234项,减少60.5%,两次共取消下放210项,占35.5%。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36项减少为22项,减少38.9%;省级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由116项减少到61项,减少47.4%。
向基层放权,向企业放权,向社会放权。一场权力的“瘦身”运动,成为吉林省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
与以往“出快拳”、打“运动战”不同,自去年6月吉林省启动简政放权工作以来,省委、省政府明确省编办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牵头单位,确定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工作,为强力推进简政放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简政放权,看似只是一道“权力的减法”,但因涉及利益的调整,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真正做到权力“瘦身”,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弹琵琶”,重点审查拟保留的审批项目,重点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重点精简量大面广的审批项目,倒逼部门减少审批。对保留的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政务大厅办理,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项目,实行首办负责制,实现一门受理、限时办结的一站式并联审批模式,加强对行政审批项目的监管。
自国务院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吉林省是较早推进简政放权工作的省份,已完成的两批清理工作,是吉林省近年来放权力度最大、放的实权最多的一次改革。
截至目前,吉林省是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数量最少的省份之一,基本实现了省级非行政许可项目“零审批”。
权利的“减法”带来了市场活力的“加法”。作为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县,梅河口市的发展最明显地印证了简政放权的效果。“省直管”改革后,梅河口市新增地级市行政审批项目权限367个。这些权限的下放,减少了审批环节,不仅方便了群众和企业,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极大改善了发展环境。今年头两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32户,新增2户;实现产值52.3亿元,同比增长19.2%。
简政放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持续深入推进,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改革的成果。省编办行政体制改革处处长韩庆忠表示,下一步,吉林省将建立各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清理和规范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公开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加快形成权界清晰、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同时在审批流程再造、缩短审批时限下功夫,让群众得到更大实惠。(记者潘锐 李抑嫱)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