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好几个月了,每天天不亮,河曲县南元村的蔬菜种植大户郝喜应就已经忙碌起来,他要把自家经营的三个蔬菜大棚里的三十多种新鲜蔬菜早早地运到菜市场去,抢个好行情。蔬菜上市几个月来,每个棚子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5万元,但每天的收入还在继续。同是这个村的菜农郝七七,他经营着四个移动大棚,大棚里种的西瓜比普通露地种植的西瓜早上市一个月,每亩收入能比露地多一万元,如今,他的西瓜早已上市卖完,4万多块钱全部进了腰包,老郝的心里乐开了花。
像老郝他们这样有远见的农户在河曲县好多农村不在少数,他们的成功范例也是河曲县实施高效设施农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年初,县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在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根据传统种植分布的特点,县里在三大区域规划建设“三大农业园区”:首先是在水肥充足、地势平整的文笔镇,打造以南元村和唐家会村为中心的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园区;其次是依托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西晋北农牧业有限公司和榆发小杂粮加工公司等一批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农字号”企业,打造以土沟为中心的绿色小杂粮生态农业园区;第三是依托河曲兴农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以海拔1400多米的赵家沟为中心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示范园区。
最近几年,以唐家会和南元村为代表的沿川大村,设施农业已经起步,但规模不大,农民积极性不高,从去年开始,有了类似郝喜应、郝七七等一批“暴发户”的示范引领效应,菜农投身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县乡村三级积极行动,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在资金上,县政府投入8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给予大力支助。在规划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编制的《曲县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通过评审。目前,由市科技局挂牌命名的唐家会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己建成移动大棚300亩、温室大棚200亩、智能育苗棚一栋。全村年生产蔬菜227万公斤,生产优质蔬菜苗木30万株。全村仅节能温室大棚一项,年收入可达460万元,年平均亩收入5万元;菜农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南元村在年初成功流转土地1000亩,在原有200亩大棚的基础上,集中连片新建移动大棚200亩、温室大棚50亩以及两座智能连栋温室各2300平米。目前,新建工程已基本完成,16个温室大棚已经完成种植环节。在品种选择上,除了黄瓜、西红柿等常规品种外,还将引进南方30多种稀有瓜菜品种进行驯养。预计,到明年秋,南元村将全部完成千亩园区的扩展规模,到时,千亩示范园年均总效益可达到600万元。每经营一个大棚,可使农户纯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
地处高山区的土沟乡,以盛产糜谷、豆类等小杂粮为主,最近几年,该乡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西晋北农牧业有限公司和榆发小杂粮加工公司等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农字号”企业迅速崛起。为扶持这些绿色农产品能够增加附加值,县财政拿出200万元,对富硒小杂粮的种植、加工等进行奖补。目前,莲芯硒美公司以土沟乡为中心,在周边刘家塔、单寨、沙泉等乡镇以订单回收的形式发展种植富硒马铃薯、谷子、糜子、美葵等富硒杂粮5000亩。公司在富硒种植上与全县种粮大户、“一村一品”村专业合作社紧密结合,集中管理,确保产品质量。该乡榆岭洼村依托种植大户,种植纯绿色杂粮1000亩,并着手进行“粒粒精”绿色品牌杂粮的市场推广工作。山西晋北农牧业公司今年种植饲草甜高粱、玉米、籽粒苋等1000亩。
赵家沟乡地处河曲县高山区,平均海拔1400多米,马铃薯是这个乡的传统当家农作物,而且独特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脱毒种薯繁育。作为晋西北最大的脱毒马铃薯育种公司——河曲县兴农科技公司,年可繁育微型薯400万粒,依托该公司,带动全县12个脱毒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和6个百亩种植大户,以赵家沟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单寨、沙泉、土沟等高山半山区乡镇大面积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再加上县财政拿出100万元,对微型薯种植户进行补贴扶持,每亩补贴990元,今年,全县微型薯种植总面积达到1000多亩,仅赵家沟乡种植微型薯400多亩,是全县微型薯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同时,全县10个山区乡镇原种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其中仅赵家沟种植4000余亩。目前,全县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种植普及率达到90%,推广和试验品种共20个。在产品的销售上,12个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每年通过合作社推销的马铃薯可达到全县总产量的60%以上。由此,以兴农公司为依托,由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抱团合作的“繁育、种植、销售”体系基本成型,成功打造了河曲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示范园区。
来源:新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