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太阳能发电
7月24日,记者在即墨普东镇的梁家荒村看到,大街上崭新的太阳能LED路灯扮靓了村庄面貌,而每一户居民家的房顶上,都安装了大小不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
作为青岛首个“太阳能小村”试点,梁家荒村村民家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安装和用电均免费,由政府补贴。不仅如此,除了供村民日常生活免费使用外,用不了的还可卖给国家电网。
2012年,即墨光伏企业昌盛日电与即墨当地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将普东镇48个行政村,规划建设为10个新型农村社区,在每个社区建设500—1000亩太阳能光伏大棚,由企业建成中心社区及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中心社区以太阳能为主题元素,配套建设太阳能产品及服务设施,探索将光伏、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社区有机结合,打造新型城镇化“太阳能小镇”。
通过财政补贴、市场化运作,即墨在普东镇梁家荒村安装了200多盏崭新的太阳能LED路灯,村里70多户村民屋顶还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每户村民每天可在自家发电4度左右,基本满足日常用电需求,剩余的电将在并网后卖给国家电网,收入归安装设备和维护的企业所有。
目前,村内居民光伏用电改造已经完成,年均总发电量超过1万度,每户每天可发电4度,每年每户可节省几百元电费。
农民挣到了“太阳钱”
“这两年,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买不起电器,到家里的空调、洗衣机、冰箱、大型液晶电视家家户户都有,除了生活水平提高,还有就是因为我们村民用电都是免费的。”村民刘建国告诉记者,家里的电器可以“敞开了”用了。
在梁家荒村,当地村民不仅用上了太阳发的电,还挣到了“太阳钱”,真正尝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甜头”。
“俺在普东光伏农业示范基地工作,每月工资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流转给企业5亩多农田的租金,每年能拿到3万元的收入,比以前种自家地时的收入翻了几番。”梁家荒村村民李延明说。
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在即墨普东镇建设的太阳能特色小镇所形成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建设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棚顶发电,棚下种植,再吸纳农民进棚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再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农业深加工聚集区振兴镇域经济,进一步拉动农民就业增收。
目前,普东光伏农业示范基地已吸纳周边村落300多人就业,基地吸纳的劳动力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
下一步,通过现代光伏农业大棚生产区与光伏产业农业深加工聚集区的建设,普东太阳能小镇将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吸引普东的青年人回到家乡就业、创业,有助于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不仅如此,太阳能小镇建成后,年均光伏发电量可达1.65亿度,年节约标准煤5万多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3.5万吨,年减排粉尘540多吨,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光伏技术与新农村建设互动
以往,农村社区建设容易出现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不相适应的矛盾,这在“太阳能小镇”建设中一开始被规避了。这是因为,“太阳能小镇”使农民不仅住进楼房,也实现了从农业劳作者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换。此外,农民从平房搬进了楼房,由分散居住改为集中居住,享受到了光伏技术带来的太阳能产品。
即墨市市长郑德雁说,“太阳能小镇”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它的优势在于实现了三“新”、三“集中”——新能源、新城镇、新生活,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生态园集中、农民向中心社区集中。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光伏系统成本居高不下,设备每亩成本大约60万元,且估计七八年才能收回成本。所以,目前建造个人光伏屋顶电站的市民都是光伏圈内人士或发明爱好者,示范效益大于经济效益。
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营销中心总监隋海周说,昌盛日电将光伏技术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互动,打通一、二、三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拓宽了盈利渠道,公司还与大唐电力、中节能等能源巨头形成战略合作,形成联合投资体,保障了“小镇”的资金、技术、标准、服务,从而保证了模式的可持续性。
下一步,普东太阳能小镇的建设将依托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利用通济街道、大信镇、普东社区农用地,建设占地9000亩、装机容量150兆瓦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棚下种植菌菇、苗木、茶叶等,形成光伏农业特色种植区;完善都市产业园、光伏低碳产业园,建设农业深加工产业园,形成产业集聚,振兴镇域经济,进一步带动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收入,真正实现当地居民的“乐业”。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