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创新发展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


时间:2014-08-01  来源:陕西日报 点击:
  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的杨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史记·周本纪》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
    公元1997年7月29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式成立。“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 成为杨凌肩负的历史使命。17年来,杨凌人牢记使命,初步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跟随“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团,走进西安、渭南以及河南、甘肃甘、宁夏等省市,寻访那些令人感动和钦佩的“杨凌故事”。

    “根据杨凌专家教授的现场指导和培训,我种了3亩大棚葡萄,卖的钱比我原来在大田里种植翻了6倍还多。”日前,渭南市合阳县大枣村果农张安康乐得合不拢嘴,“我明年还要再种3亩。”
    记者从合阳县果业局了解到,自从2008年杨凌专家送专业培训进合阳以来,全县葡萄产业迅猛发展,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每年新增的葡萄种植面积就达2万多亩。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告诉记者:“示范区建立以来,紧紧围绕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农科教资源优势,帮助成千上万农民朋友走上致富之路。同时,不辱使命,加大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示范带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技术创新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比较大,如何实现这些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些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成为国家赋予杨凌的“光荣使命”,也成了“农城人”的奋斗目标。
    示范区紧紧抓住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作物遗传育种、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农业高效用水、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等领域,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超过6%;年均引进高端人才100名以上,“千人计划”入选者达到7人;新建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2个,建成省部级科研平台62个;新增科技成果及专利申报1851项;授权专利760项,其中五成以上为发明专利。
    17年来,杨凌人埋头苦干,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仅以良种培育为例,通过审定动植物新品种89个,选育出的“西农979”、“武农986”等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其中“西农979”推广面积跻身中原小麦主产区前三强。“陕油8号”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优33”含油量达47.8%,享有“一碗菜子半碗油”的美誉。秦白、秦杂系列白菜新品种,在12个省(区)推广。创建的玉米高产栽培模式,连续多年多点创造了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现代农业看杨凌”示范作用初显

    从2008年开始,示范区确立了“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按照“高标准规划、高科技支撑、高质量建设、高效益展示”的思路,规划建设了100平方公里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照现代农业全链条发展模式,又布局建设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八个园区。先后引进了今日花卉、华大基因、剑南春种业以及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果树苗木繁育中心、宁夏林研所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园区,集聚展示新品种、新技术7000多个。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示范能力倍增。
    “我们还在创新生产关系上积累了新经”,示范区科教局负责人说,“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示范区组建了37家‘土地银行’,土地流转率达到46%。2012年每亩效益达到9742元,较2007年翻了一番。”
    目前,杨凌还建立了全省最大的农业担保平台,组建了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款等试点,“银保富”农业保险范围和覆盖面逐年扩大。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11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全面推开,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2013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435元,增幅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

                   专家驻村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

    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杨凌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在借鉴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在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先后在有关省区建立23个永久性试验示范站、37个专家大院以及一大批科技示范基地。
    这些试验站或基地,集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形成了“大学+试验站+示范户+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快捷通道。800多名专家常年依托试验示范基地,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多项,培养了一大批农技骨干和新型农民,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示范区已在全国18个省区、140个市县,布局建立198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4233万亩,总效益达到112.7亿元,年培训农民3.2万人次,累计培训农民数十万人次。推广国内外动植物良种1700多个,面积超过2亿亩,转化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1000多项,使干旱半干旱地区50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示范区作为改革创新的产物,已整整走过17个年头。在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中,示范区将利用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努力激活各类生产要素,集中各方面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加快推进‘四个杨凌’建设。”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如是说。


来源:陕西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