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都说一所学校能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关键在教师。可就是因为招考教师,四川省仁寿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张锦德已经跟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吵了好几次架”。原来,因为结构性缺编和年龄断层,仁寿县不少农村学校的紧缺学科 急需补充教师,却一直招不到合适人选。
张锦德说,目前招教师的程序和标准都是人社局定的。几乎就是参照公务员的考试标准,对教育方面的考查也只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知识,但这些知识根本不能考查出应聘者是否具备一名合格教师的能力,特别是学科专业能力,一些新教师入职后很快就‘露出原形’,有的连基本的教学方法都不会,有的连教材上的题目都不会做。
乡村教师岗位本来就是招聘的“老大难”,而“需要的教师招不进来,招进来的很多又不适合当教师”,更加剧了乡村学校的发展困境。
央广网北京7月10日消息(评论员熊丙奇)据中国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目前的教师招聘过程中,出现了行政过于强化、干涉的现象,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话语权。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让招聘回归教育的本位。
近几年来,我国为了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推进了新的教师招聘制度。主要是省考、县招、校用,希望由此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但实际上在整个的考试招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或者是行政过于强化、干涉的问题。比如说,考试的过程,我们出的考题,究竟是和学校的要求吻合,还是行政、人事部门仅仅从类似于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的角度,来进行考试。因为作为教师的考核,应该符合教育的标准,而不是其他的一些标准。如果强化了其他的标准,比如说公务员标准,来考核教师,那实际上招的是公务员,而不是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现在在考试这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其次在具体的聘用中,往往又是有一些行政部门,比如说地方的劳动人事部门来组织招考,而不是具体的教育部门,或者是由专家组成的教师招聘委员会,来进行招聘考核。因此可能招来的人,并不适合学校的教学。
对于乡村学校来讲,由于现在在招聘过程中可能是有事业编制,但招来的人是不是愿意在乡村工作、是不是了解乡村教育的情况,这个现在在整个招聘过程中,考虑还有所欠缺。因此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招来了教师,但是这些老师对乡村教育并不了解,同时可能还缺乏教师工作岗位上从业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就导致了,虽然编制补上了,但是乡村教师的整体能力和素质并没有有效地提高。
要改变这种情况,还是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位,按照教师的标准,按照学校教育的要求,按照乡村教育对老师的基本标准,来进行考试、聘用。这样的话才可能让招来的老师能够真正地愿意在乡村工作、在乡村学校里面扎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