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期以来,有些干部下乡村,总是一句“客随主便”,把自己当成客人,看似尊重“主人”,实质是丧失了调研考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客随主便”是人们做客时对主人的尊重,但是干部下乡,如果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人的时候,他也就没有了应有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到基层考察也就流于了形式。
央广网北京7月20日消息(评论员魏永刚)据中国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现在我们看到,确实有些干部是抱着做客的心态到基层去的。他们听到群众讲成绩,面露喜色;遇到群众谈问题,敷衍应付;看到群众有困难,绕路行走。遇到基层超标准的接待,他们就拿出“客随主便”的幌子,欣然接受。这样的心态是做不好群众工作的,也达不到干部下基层的目的。
干部下基层无非是两个目的,一个是帮助基层解决问题,一个是到基层调查了解情况。无论是哪一个目的,都不是可以通过当客人就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需要了解清楚各个方面的情况,需要根据政策要求和具体实际来做出决断,这远远不像做客那样轻松愉快;了解情况,需要走村串户,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拿出真感情来,否则就得不到真实情况。了解情况也不是通过到农民家里坐坐,到工厂车间走走,和基层群众聊聊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干部到基层,不能把自己当成是基层群众的“客人”,而要拿出主人翁的责任心和群众感情来。
现在,群众路线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梳理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清。很多问题都需要干部下基层,查找原因,商量对策。下基层的干部会更多,干部下基层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我们想说的是,干部下基层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改进作风,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干群从来一家亲,干部下基层,千万别把自己当客人!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