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千百年来,高山融化的雪水滋润着雅鲁藏布江两岸的人们。保护好这里的山、水、人文,是当地自觉意识,也是山东的援藏思路。
在南木林县的雅北生态示范园,记者看到当地群众正在这片荒摊上进行植树造林。当地藏族群众有一个习俗,父亲一代种的树自己是不允许砍的,必须由儿子一代来砍,显示出他们对树的这种爱护。
这是3年前山东援藏干部在雅鲁藏布江北岸荒滩上,规划建设的生态示范区。去年,它被列入国家项目;今年60万株杨树、柳树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编织发展的绿色屏障。
“今年这八千亩,这六十万棵树种植以后,今年春天生态效益就明显的反映出来了,风沙小了,老百姓的耕作也是方面多了,顺利多了”,山东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委常委副县长孟祥韬这样告诉记者。
西藏自然环境脆弱,高效与生态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白朗县巴扎乡,藏民桑珠家的蔬菜大棚绿意盎然,两年前,桑珠县里号召建起了第一批蔬菜大棚,现在每年都能给他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白朗县巴扎乡那噶村村民桑珠对记者表示,自己种植的西红柿、黄瓜、西瓜三个品种,这些活一个人基本就干得了,在家门口干活很方便,经济效益也很不错。
把蔬菜大棚搬上海拔四千多米高的高原,是济南援藏干部的创举。5300多个大棚、116个内地优良农产品,再加上从技术培训、农超对接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白朗县已经变成了西藏名副其实的“菜篮子”和“粮仓”。
山东援藏干部白朗县委书记翟军告诉记者,这个地方土地相对比较平整,水源相对比较丰沛。对于蔬菜产业,想立足于白朗,面向西藏,最终建成西藏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而在昂仁县,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迥巴藏戏,也在山东援藏资金的扶持,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
山东援藏干部、昂仁县常务副书记王龙辉表示,下一步围绕藏戏开发,该县将规划建设藏戏文化产业园,进一步打造藏戏之乡的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从高效生态发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二十年来,山东积极探索符合西藏实际、又有山东特色的援藏之路,对口支援的日喀则5个县(市)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30倍和9.4倍。
西藏自治区组织部副部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王奉朝表示,山东援藏形成了生态环保、教育就业等许多新亮点,为促进民族团结,促进西藏与内地的交流、交往、交 融,促进西藏的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