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在荒沙地上的夏场村农业生态经济园区。

北京市土肥专家与农民共同观察生态耕作环境对作物的影响。
本报记者 刘家琴 通讯员 高启臣 文/图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夏场村农民李登光站在温室大棚内的葡萄架下,看着如同珍珠般的葡萄串串悬挂在架上,尽管架下过肩高的番茄就要拉秧,但仍挂着不少绿的、粉的、红的果实,别提心里有多美了。
他盘算着,每栋大棚的番茄已采摘了3000多公斤,拉秧前还能采摘200多公斤,加起来每栋大棚仅番茄少说也有万元;葡萄虽未成熟,但从挂果和长势看不亚于去年,每栋大棚至少也得卖上1万多元;5月下旬拉秧的草莓,每栋收入3万多元。加在一起,说啥也得有近6万的收入。
然而,谁能想到这座座大棚14年前还是蒿草丛生的荒沙地。
1
荒沙地变绿洲,3万元收入是坎吗
李登光今年50岁,打16岁那年起,就与他家世代居住的房山区长阳镇夏场村的荒沙地打交道,从未离开。
村西边那片230多亩的荒沙地,给夏场村村民留下数不清的苦恼和伤感:“冬春沙尘随风起,夏秋蒿草难生长。”早在上世纪的60年代起村里的父辈们就开始尝试着对荒沙地的改造。当时村里人,对荒沙地进行简单的整理之后,种植上了对土地最能将就的豆类和芝麻等作物,可秋天不是有种无收,就是收的没有种的多。
1998年,李登光联合起29户村民重新对这片荒沙地进行改造。为了确保改造的成功,他们把市、区土肥专家请到村里帮助出谋划策。
这片荒沙地的土壤生态环境质量太差了。土肥专家、房山区土肥站副站长朱文说,夏场村地处永定河畔,那片荒沙地紧邻河床,整个土体为细沙土,属于典型的“有沙无土”或“有土无壤”的类型。这类土壤,不仅养分极度匮乏,而且渗漏快、蒸发快,浇水、降雨后,不用几天水分就会被渗漏、蒸发殆尽。要想改造荒沙土地必须同时对地下和地上进行科学改造,创造适宜的耕作环境,否则是不可能进行耕作的。
李登光说,我们在专家指导下,运来粘性较大的土壤、农家肥料铺垫在荒沙地上进行翻耕,使粘土和农家肥料与上层的细沙土进行混合,以便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有机质含量,然后建起温室大棚,在大棚内种上了番茄、黄瓜等蔬菜。谈到此时,李登光颇为自豪地说到,当年改造当年见效。年终一算账,好家伙,每栋大棚收入近万元。尝到甜头后的夏场村农民,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对这片荒沙地的改造。
2000年开始,他们在菜畦上搭起葡萄架,夏季架上长葡萄,架下种植耐阴性的蔬菜;秋季葡萄收后,冬春季节架下种植草莓;他们还很快把“粪大水勤,不用问人”实践成为“肥多水勤”。李登光说,肥料用量蹭蹭地往上窜,有机肥用量从当初的每栋大棚10多方增加到20多方,另外,还要用上近百公斤的化肥。浇水的次数越来越多,用水量翻着跟头地增加,有的大棚每年用水量高达500多立方米。
在“肥多水勤”的催动下,每栋大棚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有的高达3万多元!
不过,这似乎就是极限了。此后,无论李登光他们怎么做、采取什么措施,每栋大棚的收入也只能维持在这个水平上。
最让李登光搞不明白的是,收入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比着“粪多水勤”增长。如果单算蔬菜,每栋大棚的收入比当初还少了许多。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地力并没有随着对荒沙地改造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很多大棚还出现了脱肥现象。
朱文说,在那片荒沙地上灌溉,就好似把水浇在筛子上,水是一边浇、一边漏,浇后没几天,地就旱了。旱了再浇,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种植作物种类和茬口的增加,肥料用量也会随之增加。因受传统施肥方法的制约,草莓和蔬菜生长发育到中期时追肥,一般都采取“水压肥”的方法。需要追肥时,无论作物是否缺水都要浇水,致使浇水次数进一步增加。不仅造成用水量成倍增加,还会使土壤积累并不多的养分,随着水的渗漏而大量流失,形成脱肥。十年来的连作和过量的肥料投入,使改造初始时见好的土壤生态再次得到破坏,并向坏的方向发展,土壤障碍因子逐渐显现,土壤根结线虫、植物根腐病逐渐增多;钙、锌等微量营养也开始缺乏。
一听这话,李登光瞪大眼睛说到“那怎么成!”既然浇水会造成肥料和土壤中的养分流失,那有没有办法不少浇水、或少浇水,但还能水肥不流失?
2
给肥给水像打“点滴”,不多不少正合适
在耕地上获取农产品和收入是必须的,但获取的方法要变一变了。
李登光说,如果不是2009年土肥专家们提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耕作环境,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方案,“肥多水勤”和“大水漫灌”的老方法可能会沿用下去。
何谓生态耕作环境,李登光他们当时并不是十分清楚。
推广研究员、北京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介绍说,发展农业生态经济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态耕作环境。要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及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2009年,按照专家们制定的创造生态耕作环境方案,李登光他们引进了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施用的肥料是蔬菜、葡萄和草莓等作物专用配方肥料,还对土壤障碍因子进行了修复。
朱文介绍说,他们采用的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是土肥专家根据那片荒沙地渗漏情况和保水保肥能力,以及种植的蔬菜、葡萄、草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肥水需用量等情况量身定制的。给作物浇水时,如同“输液”一般,将水一滴一滴地滴定到作物根部,所浇水量作物刚好够用,没有渗漏的余量;需要追肥时,浇水前将水溶性肥料溶解到水中,养分随水与作物根系零距离接触和吸收。使用的配方肥,是土肥站根据那片沙荒地土壤养分含量及供肥能力,以及他们所种植的蔬菜、葡萄和草莓等作物需肥量及规律量身定制的。
这些技术给耕作环境带来的变化,目前还很难在感官上体现出来。但李登光他们却有了切身的体会:原以为再难增加的收入,又增加了不少。去年,100多栋温室大棚平均每栋达到4万多元;肥水用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了大幅度的降低,每栋大棚全年节水300多立方米、节省化肥70多公斤。
3
保护土壤,像善待自己一样善待它“有土斯有人,万物土中生”。赵永志说,土壤是个生物体,可以说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它会用好的结果报答你;反之,对它不好,它也会用坏的结果对付你;虐待它,它会用严酷的手段惩罚你。善待土壤,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李登光们看到和重视的,是改造荒沙地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效益。实际上,他们将荒沙地改造成为农业生态经济园区带来的生态效益,是很难用数字计算的;他们为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促使生态环境向好的状态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保护生态环境,应从保护土壤环境做起。赵永志说,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表明,北京市的土壤质量不容乐观,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普遍偏高;很多地方土壤变得板结,适耕性下降,土壤微生态遭到破坏,土壤的抗侵蚀能力、缓冲能力、分解有害物质能力等抗逆能力下降;在个别地区和地块土壤中还发现了汞、镉、铅、砷和铬等重金属。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北京市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通过推广消除土壤障碍因素、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施用微量元素,以及改善土壤理化结构调等综合技术措施,不仅将200多万亩中低产农田的改造成为高效农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自然环境中,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土壤的方法应是多样性的,但绝不能让土壤回归自然。赵永志说,那样即拒绝了土壤提供的人类生存必须的农产品,特别是在日趋干旱的气候形势下,在自然状况下土壤状况会逐渐变得更加恶化,进而对生态造成危害。夏场村通过应用设施农业、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障碍因子修复等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进行改造和修复后,在根除了荒沙地的“冬春沙尘随风起”对环境危害的同时,还持续地从荒沙地上获取到了农产品,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变化的成功案例。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