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保护和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的思考


时间:2014-07-26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

 沙子镇位于广西桂林市平乐、恭城、阳朔三县公路交会处,距平乐县城3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美丽的茶江穿镇而过。沙子是千年古镇,早在唐代就十分繁华,沙子镇也是一座文明古镇,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山水风光秀丽多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享有“广西第一当铺,桂北龙舟第一镇,广西淮山之乡,水果之乡”的盛誉。继1996年取得“中国沙田柚之乡”美誉后,又先后获得了2008年“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林博会”金奖和“中华果”等荣誉称号。该村是著名同盟会员麦焕章先生故里。“豆腐挑子攒小镇”等民间故事和美丽传说,“石拱桥、天妃庙、会馆、三弯九塘十八巷”等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见证了沙子历史的繁荣与变迁。

  一、沙子镇传统文化特色及其表现

  沙子镇的历史与平乐县大多数的乡镇发展方式相对不同,它在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之中,直接实现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如沙子的传统产品奠定了繁荣发达的圩镇基础。至今为止,平乐县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在沙子;平乐县古代文化中的乐水文明,也是以茶江流域为主的;平乐县第一个农民运动组织来自沙子;平乐县第一个桂剧班子起源沙子;平乐县第一座百年商业大厦至今还屹立沙子;平乐县第一条百年石板街至今还逶迤于沙子圩镇。凡此种种,是沙子优越的山水地域环境和善于接纳包容开放的人文思想境界,孕育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沙子传统文化。

  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了许多的民间故事和美丽传说。“豆腐挑子攒小镇”孕育了沙子人勤劳质朴的精神。讲述的是清朝初年,沙子古镇的所在地还是一片高过人头的芒草。沙子对河的小村蚂拐渡当时是个小集镇,这时候,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一个名叫周仰山的人带着妻子逃难来到这里。他们就地取材,砍下芒草盖起茅屋安下了家。见集镇上豆腐摊甚少,他们就决定以做豆腐卖为生。从此,周仰山夫妇每天起早贪黑,磨起豆腐挑到对河去卖。过了几年,家里有了点积蓄,周仰山夫妇拆除了房屋,盖起了一间低矮的小瓦房。他们常在门前摆一壶茶水,卖给过路行人止渴。周仰山在这里住的日子久了,结识了许多朋友。后来,有朋友到这里搭墙建屋。再后来,朋友的朋友接踵而来,渐渐地就形成了沙子古街。因沙子比蚂拐渡地理条件好,后来的集镇就迁到了沙子。沙子古镇石板街上有一座占地约200平方米、高10多米的大当铺,是全县最高的古建筑,七层高楼“广西第一当铺”见证沙子古镇昔日繁华。沙子半边渡,系同盟会员、民国时期曾任国民政府工商部长等职的麦焕章先生故里。抗战初期,他四处奔走,呼吁全国军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并以家乡之景作了一首藏头诗:“半壁江山问谁痛洒新亭泪,边庭将士渡此将兴易水歌。” 诗中“半壁江山”之景位于沙子镇茶江上游约1公里处。

  沙子镇也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景观。“三弯九塘十八巷”景观说的是沙子古街有三个弯,九个塘和十八条巷子。“沙子是个好地方,巍山底下起学堂;三弯九塘十八巷,街头街尾树牌坊。”把昔日的沙子古镇描绘得惟妙惟肖。据沙子街上的老人们说,原来沙子街的生意人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外地人最多的要数湖南人和广东人,为了方便他们的故乡人在一起相聚娱乐,故修建了广东会馆和湖南会馆,而沙子本地人也兴建了上行宫和下行宫。两宫、两馆里均建有舞台,都是当时沙子街的百姓节日聚会及艺人演出的娱乐场所,每次活动历时三天,煞是热闹。在沙子古街的西南端,有一气势雄浑的石拱桥由西向东飞架,横跨蜿蜒流过的茶江支流。桥面两侧护栏各由5根石柱和4块屏风石板镶嵌而成,两侧石柱顶端共雕有8个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石狮,桥栏镶嵌的屏风石板上刻有风格迥异、工艺悬殊的动物、花鸟、人物和浮雕,中部桥栏屏风石板上对应雕刻着《薛仁贵征东》、《张果老骑驴》等耐人寻味的古典人物画。这座石拱桥已被平乐县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二、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冲击。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远,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大多是植根于传统农业的,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产儿。培育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土壤”的退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民俗文化和精神价值,这是许多传统民俗文化被逐渐“淡化”与“矮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必定陷于一种感性化、快餐式的文化消费,疏离经典和陷于肤浅。

  2.外来文化快速涌入。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使农耕文明架构下的诸多文化面临着瓦解、涣散甚至泯灭的冲击。一些优秀的传统地方民俗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席卷而去。不少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艺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被逐渐淡化。比如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演绎的是同样的主题,遭受的却是不一样的待遇,一个火爆,一个冷清。外来文化的冲击直接导致传统民俗节日主体组织机制难以形成,也成为了影响沙子镇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人口流动频繁。近年来沙子镇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打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地方文化骨干的流失,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日渐流失。此外,其他尚分散居住在各个乡村的村民也普遍外出经商务工,而且一般只在春节回家,节后又匆匆外出,一般村落在家居住的人员已所剩无几,很难组织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近些年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缺乏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思想文化教育,农村中也曾出现“经济繁荣,精神失落”的现象,表现出“丰裕中的贫困”。乡亲们希望看到反映民间疾苦、农村生产生活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撼动群众心灵的艺术创造,体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