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明
近日,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高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要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现实中,我国养老人才短缺的状况如何?养老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在庞大的养老刚需下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如何破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90后成养老服务人才“新生代”
22岁的吉林男孩王帅毕业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王帅和他的30多个同学并未对就业难有什么感触。
早在2013年12月,在“货比三家”后,王帅选择到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老龄公寓顶岗实习,经过半年的实习期,从7月起正式转正。在该机构16名一线护理员工中,男生只有3位。
在上大学前,由于父母非常孝顺老人,王帅对养老服务并无抵触。不过,大一时的王帅还是更加看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的“管理”两个字,下意识地忽略了“服务”两个字,感觉照料老人既辛苦又没社会地位。
谈起这些,王帅显得有点羞涩。“ 要想干好养老服务,最好从一线干起。”王帅告诉记者。
目前,按照与机构签订的合同,王帅的工资是每月3000元起,包吃住。这个工资水平王帅早就知道,虽说不高,可在金融街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段,包吃住能为他省不少钱。“ 就胡同口一家很小的饭店,光吃一碗面就得十三四块钱,更何况,也不能天天吃面啊。”王帅笑着说。
上午10点,记者在王帅的宿舍里看到,几个同事正在睡觉。虽然外面温度较高,可有中央空调的屋子里还是比较凉爽的。王帅告诉记者,机构里的一线护理员三班倒,下了夜班就在宿舍睡会。
按照规划,王帅在一线干满一段时间后就会转到管理岗位,最快只需要半年。相对于王帅,毕业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张睿欣则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东窑村彩虹村庄养老院。这个年仅24岁的女孩已经从一线员工转到管理组中,需要综合考虑工作的多个方面,如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等。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陈立新告诉记者,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去了养老机构,起薪最少的2000多元,多的3000多元。没等毕业就已经被前来招聘的养老机构“订购”。
大浪淘出养老服务人才精英
在金融街老龄公寓,86岁的吴金印老人由于脑出血而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每次老人要从床转移到轮椅上,王帅帮助老人将健侧(即可活动、健康的一侧)移动到床边,两腿夹住老人坏侧的腿助其保持重心稳定,一手抱住老人的腰、另一手抱住老人的脖子,仅需10多秒就可将老人抱到轮椅上。这种技巧,能帮助王帅省不少劲儿。
在金融街老龄公寓主任谭莎莎眼里,像王帅这样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认可养老事业、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最抢手。这也是没到毕业季,谭莎莎就和其他的养老机构到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校提前“抢人”原因。
“养老机构到院校‘抢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养老产业不缺政策、不缺环境,甚至不缺资金,真正缺的是人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福利系主任杨根来说。
然而,一方面,养老机构渴求人才,甚至一线普通人才也缺乏;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进入公立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工作5年以上的毕业生相对较少。对于这种奇怪的矛盾,杨根来解释称,公办养老机 构目前人事编制上卡得非常严,一个省级养老机构能有三五百个编制是不可能的事儿。一些偏远地区的省级社会福利院,可能只有十几、几十个正式编制,甚至一些中层干部都是聘任的。
杨根来认为,养老服务人才虽然流失率高,但在这个行业干个三五年之后,大浪淘出来的都是金子、精英。为了留住这些未来的精英,杨根来建议,建立养老护理津贴制度,为一线养老护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补贴。
此外,杨根来针对我国养老服务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建议,实现机构人才与学校教育无缝对接,养老服务应用型本科教育回归教育的实质,与生产、经营密切结合,使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在三五年之后成为领域内的骨干力量。
“香饽饽”背后巨大的养老人才缺口
接到记者的电话,杨根来上任刚9天。此前,杨根来的职务是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
“全国有1300多家高职院校,其中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仅有70多家,比如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等,每年提供七八千名学生。”杨根来告诉记者,“ 这是真正的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
但与全国庞大的老年人口、众多的养老机构相比,这无异于杯水车薪。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也就是说,每7个人中就有一名老人。
据民政部统计,我国提供养老服务的各类机构4万余家。以此计算,平均六七家养老机构才能分到一名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 即使刨除为数众多层次低、规模小的农村敬老院,6000多家城市养老机构每家每年也就能平摊到一名毕业生。”杨根来说。
“这还只是理想状态。”杨根来告诉记者,“ 这七八千名毕业生真正从事并留在养老服务行业的只占很少一部分。”
杨根来在江苏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时发现,该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第一年大约有70%的人到养老机构工作,这也就是理论上的对口就业,实际上并不低。
“但是,到第二年,这70%的人中大约50%流失,第三年能有30%留下就不错了。”杨根来告诉记者。
据杨根来估算,全国养老护理员真正持证的人员也不过是10万。但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在杨根来看来,10万与500万的差距相当巨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瓶颈。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