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青白江区人和乡三元村村支书严山举
周末,青白江区人和乡三元村的盘山公路上车流如织,桃子挂满枝头,农家院里坐满了游客。村支书严山举带着几位投资者到处转悠察看——也许明年,这里又会有一家上档次的乡村观光旅游度假村出现。
三元村是青白江区最边远的山村,贫穷、落后曾经是这里的代名词。可自从有了这位爱动脑筋又踏实肯干的村支书,这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成为了成都有名的现代观光农业基地和山野休闲运动基地。据悉,在严山举的带领下,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8562元增长到2013年的12461元,并先后获得了“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范村”“成都市最美丽村庄”等荣誉称号。
小山村的“致富领路人”
看到严山举带着农业专家来了,三元村果农们连忙迎上去——前几日村上发动大家将已经老化的果树嫁接新品种,没想到这么快就把专家请来了。“咱们严书记年轻,脑子活络又见过世面,听他的肯定没错!”大家兴奋地说。在家务过农,出去做过工,搞过养殖场,还去镇上工作过,见的世面多了,年轻的严山举对家乡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2010年,严山举回乡参加了公推直选,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乡亲们的信任,担任了村支书。
肩负着全村人的信任,严山举先是把村上挨家挨户走了一遍,“以前都说山上边远落后,其实山上土地多,资源也很多,关键是基础设施太差,只要道路修好,水的问题解决好,发展产业其实很有优势!”凭着一股“蛮劲”,他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跑项目、勘路线、精施工,积极争取区级道路修建资金,统筹利用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和农用地整理资金,先后修建了三元环湖路、产业发展大道和各组产业发展机耕道共计16公里道路,新建500米油桃采摘登山路径,形成了畅通的村域道路交通网。为了破解三元村十夏九缺水的状况,结合全乡开展的植被恢复工程,他带领村民累计栽种220亩苗木,新建3个人工湖、11口山坪塘、4处石河堰、32个微水池,新增日常蓄水能力达60余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眼看着产业道路修到了田间地头,大小水库让村上不再缺水,严山举又带着村支两委开始了反复分析,确定了继续规模发展油桃产业的思路。他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油桃种植,目前全村种植油桃面积已达4500亩,连续举办五届“油桃采摘节”,让人和油桃远近闻名。据悉,人和油桃已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正在申请国家地理产品保护标志,油桃价格也从原来的2元/斤上涨到了5元/斤,全村农民年增收近600万元。同时,在他的推动下,三元村积极发展以生态运动、赏花品果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农家乐从无到有,累计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目前,该村前来观光、骑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得天独厚的山地生态资源和连续两届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的举办,让严山举作出了又一个决定:发展以赏花品果、登山健身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目前,三元村已连续承办了三届“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并成功举办“亚洲第十九届山地自行车冠军赛”,被确定为四川省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前来观光、骑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他又积极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现在该村已有农家乐12家,其中5家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成为当地村民又一条致富之路。
村民们的“服务员”
“严书记是个热心肠,再大的事情,只要有他在我们就踏实!”这是三元村绝大部分村民的真心话。13组村民张廷西地里的玉米熟了,但劳力不够收不了。严山举听说后便立即叫上几个青壮劳力帮着收、脱粒一直到晒干入库。成南高速路施工方堆放的土方因大雨冲刷发生垮塌,有14户群众房屋受损,群众和建筑公司谈判僵持不下。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在谈判双方之间协调奔忙,挨家挨户走访沟通,帮着受灾群众找临时住所、设计新房、谋划以后家庭经济发展方向。经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最终当事双方就赔偿达成一致意见,受损严重的6户群众高高兴兴搬进敞亮的新居,有的还经营起了农家乐。
“发展是为了什么,还不是想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面对山区孤寡老弱较多的现状,严山举倡议建立起一名党员帮扶5名困难群众和党员帮扶机制,对全村8名困难党员群众造册登记,为29名困难群众申请低保,并在逢年过节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针对全村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成立“寸草心”留守儿童工作站,每逢传统节假日、“六一”儿童节,都组织村上的爱心妈妈和百余名留守儿童一起过节;针对全村70余名残疾人的情况,建立了“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的残疾人服务点;针对空巢老人,建立了定期探望机制和邻里帮助机制,适时组织党员为老人做家务,干农活,并经常带头探望空巢老人,防止在家中出现意外而无人知晓的事件发生。他被群众赠与“三元村好心人:解囊相助 好人好报”锦旗,“有事就找严书记”已经成为三元村村民经常挂在口中的话。
群众的事交给群众办
“这条路终于修好了,咱们的桃子能卖个好价钱了,多亏了严书记和议事会啊!”卖完今年最后一筐油桃,三元村8社村民官长德高兴地说。
官长德的欣喜源于该村8社和9社之间那段500米的路。以前这条泥巴路是村民们的一块心病,一下雨就成了稀泥塘,村民们意见很大,经村议事会讨论并通过了采用招标承包形式修路的决定,并由监督委员会监督工程质量。现在,道路修通,大家都很满意。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在“走基层”活动中,严山举带领全村党员认真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以问题管理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三本台账”为抓手,切实把握民生脉搏、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动态建账、民主议账、逐一销账、公开晒账、常态评账,形成解决群众诉求、贴心服务群众的“输入——输出——反馈”的“闭合环路工作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在严山举的探索下,三元村首先建立了党群干群联系机制。以村支委会、监委会、议事会成员为主成立民情联络员队伍,建立“包情况了解、包意见收集、包情况反馈”的“三包责任制”,不定期听取群众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同时,在村部设立民情收集接待室,村支部书记每周固定1天,其余时间由其他“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全天候接待来访群众;针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再进行筛查,属民情联络员最先收集的由民情联络员进行初步筛查;属村民小组收集的问题,由村民小组长召集所在组的党员代表、议事会成员、群众代表汇总梳理。民情联络员和村民小组上报村委的,由村委牵头进行分析研判后,通过召开民情联络员座谈会、村支“两委”联席会议、村民(小组)议事会等方式,研究建立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明细账”。对未纳入台账的相关问题,交由民情联络员向相关群众进行反馈解释,取得理解和支持。
群众的意见收集了,怎样解决?“现在村社区的事务都是议事会决定,涉及管理、改建和公共服务资金使用的事项,只有议事代表通过率达到70%以上才能执行。”议事会代表周大明说,议事会几乎决定了所有民生事务。“自从有了村议事会,这几年村里的事情办起来不仅快,而且办完了效果还好。”三元村村支书严山举认为,议事会制度改变了过去村级事务少数人说了算,实现村民自治,各种可能引发事端的矛盾都在源头通过村民商议后自己解决了。(记者 陈泳)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