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达川区作为乌梅的原生资源地,充分发挥气候、土壤、技术、区位等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动乌梅产业发展,搭建农民增收致富桥。目前,全区乌梅种植面积达到了6.5万亩,其中3万亩进入挂果盛产期,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强化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将发展乌梅作为生态林业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将乌梅列入全区五大支柱产业和五大特色农产品之列,同时将乌梅作为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的主导产业发展。成立了乌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明确了由林业局牵头,农办、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协同配合,定期召开专题会和现场会,及时研究和解决在发展乌梅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快了乌梅产业发展进程。
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先后选育出了“达梅1号”、“达梅2号”、“达梅3号”三个优良新品种。加大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组织1-2次专题培训,提高了区、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了一批适用技术人才。通过对乌梅育苗、栽植、管护、采摘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提高了乌梅种植成效。
强化政策扶持。区政府制定了《加快乌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乌梅发展的政策措施。区财政每年安排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00万元以上,同时整合扶贫、金土地、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用于乌梅产业发展。积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入乌梅产业发展,对乌梅种苗提供全额补助,对符合规划设计并验收合格的,按每亩5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强化奖励考核。把乌梅产业纳入了区委、区政府工作预决算和目标考核,严格实行工作督查和目标考核,对完成目标考核任务和工作突出的乡镇、区级部门予以1-3万元的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或工作推动不力的乡镇、区级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对带动力强、产品好、品质优的企业每年补助3-5万元,对程序规范、管理科学、效益较好的专合社每年补助5000-10000元,有效地调动了乡镇、区级部门和企业发展乌梅的积极性。(据四川省林业厅网站)
来源:四川省林业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