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让到手的粮食颗粒无损 粮库技术要提升


时间:2014-07-25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如何防止到手的粮食发霉变质,成为众多农户和粮库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每年因霉变造成的粮食产后损失高达2100万吨,粮食一旦发生霉变,就会发生真菌毒素超标问题,人畜食用后极易发生食物中毒。摒弃传统的储粮方式,运用现代科学储粮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或者减少粮食霉变发生,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农户储粮防霉变

  长期以来,我国农户始终保持着储粮的习惯,现在仍有50%以上的粮食储存在农户手中。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400亿斤,其中因霉变造成的损失约占总损失量的30%。减少粮食霉变,首先从提高农户科学储粮入手。现在各地大力推广粮食烘干技术和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有效减少了霉变的发生。

  新收获的粮食因为水分过高、晾晒不及时、大量堆积,容易导致霉变。2009年5月下旬,湖北省小麦夏收的“烂场雨”,造成全省大面积丰收快到手的小麦发芽、霉变,其发芽霉变率高达60%至70%,损失惨重。经历“霉变”之痛的湖北省大力推广粮食干燥技术。今年6月,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镇汪场村梓航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粮食烘干中心,安装了10台烘干机。“建设粮食烘干中心,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粮食烘干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对新收购的粮食进行烘干降水,再也不用担心粮食发霉变质了。”合作社社长聂清平说。

  储粮方式落后是导致粮食霉变的重要原因。国家从2007年以来推行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建设,截至2013年,累计为677万户农户提供科学储粮仓,每年累计可减少损失15亿斤。

  粮库技术要提升

  现在粮食储存的一个趋势,就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储存粮食越来越少,储存粮食的重任落在了全国大大小小的粮库身上。提高粮库的储藏技术,是有效减少粮食霉变的重要手段。

  我国粮库储粮技术曾经长期落后,粮库仓房老旧,简易的房式仓不具备通风、防潮、隔热、密闭功能,导致粮食常常发热、生霉。近年来,我国粮库储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地方粮库仓储设施建设水平越来越高,高大平房仓、钢板仓、立筒仓、浅圆仓、楼房仓等大跨度、大同量的新型仓房随处可见,这些仓房具备通风、隔热、防潮、密闭等功能,储粮安全性好,适合新的储粮科学技术的应用。

  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是安徽省级储备粮库,是安徽省单体库容最大的粮库,16栋颇具现代设计感的高大平房仓矗立在园区内。中心库副主任葛亮告诉记者,该库全面采用机械通风技术、压盖密闭技术、环流熏蒸技术和谷物冷却技术“四合一”新技术、新工艺,有效防止粮食生霉,确保粮食品质,每年粮食轮库时,他们库的粮食因为品质好,在粮食交易市场竞拍时十分抢手。

  库存监管靠制度

  减少库存粮食霉变,还需要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我国粮食从收购到入库储存,再到流通环节,已经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国家标准和相关制度。在粮食入库前、入库、出库和储存期间,都要对粮食质量和储存品质进行严格检验,对有杂质、水分超标的粮食及时除杂、烘干,确保粮食不发生霉变。

  首先,加强对粮食生产区域的监测。监测发现由于异常气候条件造成的粮食生芽、霉变、真菌毒素污染的区域,要及时采取集中收购、定向销售及强制检验等政策措施,防止霉变粮食扩散。

  其次,严格确保入库粮食的品质,防止粮食收购以次充好,储藏存在隐患导致粮食霉变损耗。现在粮库对新收购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开展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原粮卫生监测工作,检测粮食的常规质量、内在品质及农残、真菌毒素等,对于检测不合格的粮食分库储存。

  此外,定期加强粮食库存检查,对于发现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时处置,促进库存粮食质量的不断提高。现在各地大力推广“数字粮库”,通过采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粮库里的每粒粮食的温度、湿度变化的及时监控,确保粮食“粒粒无损”。

 


来源:经济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