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乡镇企业是农村改革后发展壮大起来的,虽然为发展和振兴农村经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社会上少数人对乡镇企业还有偏见、有非议,认为乡镇企业的产品是质次价高、以假乱真,是靠不正当的手段瞒骗用户的。我们搞出口,就是以实际行动为乡镇企业正名、争气。
产品出口,可以使我们见世面、受锻炼、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更好地立足于国内市场。我们生产难度大、要求高的出口产品,大大提高了职工和企业素质。
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的下降,在用户中赢得了声誉,现在谁也不会怀疑我们的产品质量了。同时我们还学到国内学不到的东西,如观念、方法、经营、管理、服务、技术等,它可以成为我们提高素质、扩大国内外市场的课堂。
在努力建设新型职工队伍的过程中,我一直想,如果不打破闭关自守的自然经济观点,就无法从事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也不能在市场的大海洋里学会游泳。俗话说:“喝过白酒后再喝啤酒才觉得啤酒的淡。”
道理就在这里。为了把广大职工的眼光引导到世界市场上来。为了改变传统农民的形象,为了更快地走向世界,摆脱自然经济这个封闭式藩篱,我们就是这样放眼国际市场,迈开了更大的步子。
鲁冠球 在企业内部的讲话
【背景分析】
鲁冠球和他一手造就的万向集团有着共同的鲜明特征:从乡间田野起步,最终走向世界。即便稳居富豪榜,鲁冠球也从不讳言自己的出身“我是一个农民”。
不仅如此,他还因身为中国农民的一员却得到国际市场的承认而加倍自豪。他曾打趣说:“我一辈子都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讲萧山土话,我这样去和外国人谈判,他听不懂我说的我也不明白他说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却掌控了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
在不知不觉中,鲁冠球承担着一个重要角色:民营企业的社会代表。以往,每逢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遭遇困难或质疑的时刻,鲁冠球总会发表言论,为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正名与鼓气:“国有大厂能做到的,咱乡镇小厂也要做到!”
早期杭州万向节厂使用的设备,绝大部分是从国有大厂买来的淘汰设备或“二手货”,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鲁冠球就按照国外的快速折旧法,加快企业设备的更新,把机械工业部规定的设备折旧期限从15年改为10年,后又改为7年。
一次,一位美国客商来厂考察,指着一台自动磨床赞叹说:“我们厂里还没有用上这种设备。”鲁冠球以他一贯的“自强”对此作出解释:“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还是一句老话,作为决定地位。”
【行动指南】
路遥知马力,面对别人的质疑不生闷气、不抱怨气,更不要发脾气,要会争气。
来源:《鲁冠球管理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