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新农村建设扎实加速推进 农民生活质量节节攀升


时间:2012-06-26  来源:新华社 点击:
    三夏农忙日,颗粒归仓时。由于新麦收购价格持续走低,6月中旬安徽、江苏等地启动最低价收购预案。苏皖小麦托市收购预案启动,支撑了麦价底部,避免了“谷贱伤农”。

  6月14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提供的数据表明:10多年来,全国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补充耕地4500多万亩,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国还将投资约6000亿元,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国家“托市”收购粮食,投巨资建设农田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生动体现。

  农业、农村、农民,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改革开放激发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新世纪初,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地、资金、劳动力加快流出农村,粮食生产徘徊、农民增收停滞。

  在关键时刻,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拉开重农、强农、惠农政策新篇章。“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手减免农业税收、一手直接补贴农民等措施,效果立竿见影,当年增产粮食775亿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记忆犹新。自此中央连续出台9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种地缴粮,天经地义。”农村支撑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模式终于走到了尽头。《农业税条例》的废止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上,有过短暂减免农业税的特例也就是“赦”。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宣告了长达2600年“皇粮国税”的永远退出历史舞台。“自从盘古开天地,不收皇粮第一回。”农民自己写的春联是历史变革的最好注脚。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减轻农民每年1300多亿元负担。国家开始对农民进行生产方面的直接补贴。2004年推出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后又推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农民卸下千年重担,农村经济“减负助飞”。2005年11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时期,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最近10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得实惠最多、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发展最顺利的时期之一。

  “八连增”一定要与“八连快”相提并论。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并不一定携手。为打破“谷贱伤农”的宿命,国家持续出台最低价收购、临时收储等“托市”政策。2012年生产的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均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比2011年分别提高7元、9元和9元。

  故土最难离。但农民向往城市,不愿呆在故乡,这是因为城乡差距最突出表现,就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农村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2009年,国家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关键性步伐。为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国家启动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在内的农村综合改革。

  “从试点单位开始,年满60岁的农民,每月可以拿到55元钱。这个钱并不多,但它跨越了一个时代。”2009年年底,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温家宝总理这样描述当年推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有恒产有恒心。农村建设加速,农民生活改善,归根到底要在农民财产权方面实现新突破。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土地红利,使“三农”事业获得新的制度动力,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全面破题。


来源:新华社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