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海城市中小镇镇区的中小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跃入眼帘:规划齐整的小区楼房,满目青翠的绿化苗木,悠长繁华的商业步行街,歌声飞扬的文化广场……处处是一派美好祥和的景象。
同样的一片土地,昔日是破旧的平房、狭窄的马路、污浊的环境,今日却变成了美丽如画的都市农村。那么,中小村惊人的嬗变是怎么发生的?带着疑问,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进楼腾地谋发展
中小村隶属海城市中小镇,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属沿河平原地区,东与闻名全国的西柳商贸城毗邻,南与名满九州的感王黄金市场接壤,西与镁砂之都大石桥一衣带水,北靠百年商贸古镇牛庄,全村总面积3.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88亩,总人口3259人,人均土地只有1亩左右,是海城市典型的“镇中村”。
说起中小村这些年的变化,村民们都会为那位善闯敢干的村党支部书记姜永波竖起大拇指。15年前,姜永波走马上任。面对村中落后的现状,他思路明确,只有修村路,整村容,搞棚菜,正村风,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他大刀阔斧地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经过5年的努力,中小村村路宽了,街道平了,路灯亮了,大棚多了,门店火了,村民的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外村的姑娘也开始愿意嫁到中小村。正值高兴之时,姜永波又陷入了沉思。
中小村下步发展的路径在哪里?特别是面对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提出的要房号盖新房用于娶儿媳的要求,姜永波一时不知所措。“村里的地,占一块就少一块。不用说按政策该接收的外地落户的,光是本村的‘坐地户’中由于新增人口而想建新房每年就得占用耕地几十亩。前些年,村里是人均2.2亩地,现在就只剩下人均1.2亩了,绝对不能再这么占下去了。”
姜永波虽然一时没能想出好办法,但他还是断然拒绝了村民申请房号的请求。他向村民解释说,按规定村民申请宅基地盖房理所当然应该批,但中小村作为镇中村,土地相当吃紧,在建设规划上不能等同于普通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中小村的正确选择,并表示他已经有了新想法,让村民们给点时间。
安慰走了村民,姜永波可谓思绪万千,不停地思考着村中未来的建设规划。他反复梳理纷乱的思绪,结合多次外出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的经验,大胆提出了开发建设新型社区,让农民统一进楼房,向空间要土地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凡本村村民都可用宅基地以比市场低很多的造价换住楼房。姜永波的建设方案相继在村支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顺利通过,党支部成员和村民代表们都同意他的“不批宅基地,统一建楼房”思路和方案,此方案也成了中小村建设新村的路径。
对于中小村“不批宅基地,统一建楼房”的集约用地举措,也得到了海城市与中小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镇政府作出决定,不再批准这个村的农民占地建房,同意他们在一块原来的集体用地上进行首期“自建”,并帮他们请来专家指导搞好规划和设计。
经过多方筹措与准备,2000年9月,中小村中兴新区一期工程破土兴建。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新房的造价,受参建村民的委托,村委会没有把建房工程全部外包给施工企业,而是通过多家比较来自行采购主要材料,再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承建者,只向他们支付施工费用。中兴新区建设实行村民自愿集资兴建,并采取建筑商垫付30%房款的办法,先后筹集到建设启动资金1960万元,开始逐步进行滚动式开发。
一年后,中兴新区建成了,70户村民搬进了新家,成为中小村第一批住上楼房的村民。“第一批住进这种相当城市中商品房标准的新楼的本村农民,实际支付的每平方米造价只有650元,比同时期自己建同样面积的平房的花费要低。”姜永波说,这样的效果正是他希望看到的,村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随着一期工程的成功建成,中兴新区不仅赢得了村民们的青睐,而且更坚定了姜永波等支部一班人的建设信念。
如今,中兴新区已走过了15个年头,新区的建设已拓展到了6期工程,建筑面积达5.2万平方米,入住户达630户,占全村农户70%以上。姜永波说,15年来,村里牢牢控制没有批放宅基地累计达200多个,而且,中兴新区的建设用地多是利用老供销社、老青年点、臭水沟等废弃闲置地块,粗略算来能够节约土地500多亩。特别是今年春季开始,他们还将村中后小自然屯70户村民集体搬迁到新区楼房内,一次性腾出土地4万平方米,并用于村民复垦,复耕后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设施农业。
强村富民筑“堡垒”
面对村里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产业优势的现状,如何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深思熟虑后,中小村党总支决定以村民群众得实惠,村居工作上水平,村集体增资产,农民增收入为目标,从加强党总支班子自身建设入手,全面形成了集体领导的合力;从强化村党组织服务能力抓起,有力推动了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工作;从发挥村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起,有效激发了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中小村的村委办公大厅和会议室内,有众多牌匾会映入你的眼帘,如“辽宁省十大先进村”、“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在这些辉煌的荣誉背后,你完全会感受到他们在抓党建、促经济、以经济促党建的实际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
依托棚菜生产起步早、技术新的优越条件,中小村积极引导和扶持村民发展这一富民产业。首先,中小村依托棚菜生产进行了土地调整,将四块千亩以上的优质地块调做棚菜生产用地,实现了由庭院式生产向园区化规模经营的产业转移目标,成为全村60%农户勤劳致富的主打产业。其次,努力为棚菜户生产创造条件。村里先后投资200余万元,相继完成了各棚菜区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大力推广棚室先进应用技术。以本村科技读书示范户王淑珍为典范,广泛推广她首创的温室黄瓜与南瓜嫁接新技术,极大地优化了种植结构,增加了产业科技附加值。四是,建立集体救助的保障机制。针对温室大棚冬季生产易于引发火灾,造成农户无力恢复生产的现象,村 “两委”决定,对本村意外发生大棚火灾的农户给予5000元再生产补贴救助金。据了解,目前全村棚菜生产保护地面积达到2000亩,种植业户460户,从事专业和配套业农民约1000人,农业每年创造效益6000万元,农民年增收1.8万元。
在大力发展棚菜生产的同时,姜永波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搞起了多种经营。投资100余万元,将濒临倒闭的村办企业——铸钢厂改造成了特种钢制品厂,年创利润100余万元,纳税30万元,安置了村里50名剩余劳动力;创办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在集体建房的过程中,村里将部分住宅小区一楼留作经营性门点,并作为村集体资产向外租赁,以获得租金的方式壮大村集体收入。建设了商业网点一条街,从镇政府门前至中兴小区建成了以商业、餐饮、洗浴、服务业为主,修理加工、医药、娱乐为辅的个体门点50多家,既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又有效地繁荣了区域经济;积极引导、扶助村民从事个体服装加工。目前,投资超百万元的个体服装加工厂已达20家以上,解决了本村和外地500多人的就业问题。
中小村还创建了惠农服务合作社,成立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多项多点的便民惠农服务业务,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服务合作社每年可为入社农户降低生产成本30万元以上,增加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受益村民达到1800人以上。因此,合作社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村民的致富之家”。
中小村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资产现已达到千万元,村年财政收入实现200万元。而且,村里有钱了,可为村民办更多的好事实事,从而更好地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姜永波说,村里每年都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村里的绿化、亮化工程建设以及村民的生活保障方面。
过上城里人生活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在新区的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上,中小村既舍得投入资金,又不惜花费力气,做到供水、供暖全到位,保安、物业都配备,花草、树木不怕贵,医疗、幼教皆优惠,俨然一幅小康社会的和谐画卷。
进入中小村,在安有别致路灯的马路上举目远眺,前方高楼上方红色琉璃瓦与底楼装饰五彩斑斓的各式门市房相辉映的华丽外景,强烈地吸引着你向这里走来。夏日里,置身封闭监控管理的小区内,“高山”流水、喷泉如柱、拱桥弯弯、草坪青青、绿树成林、百花争妍的清新之风会顿时袭遍你的全身。
徜徉在中兴新区,悠长的商业步行街,宽广的休闲广场,空旷的街心公园,清新的文化广场,这些都赋予了中兴新区以神韵。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无疑是幸福的、自豪的、甜蜜的、骄傲的。
回忆当初,今年66岁的郑丕年无比自豪,他说,他是第一批入住中兴新区的,房子下来后,儿子和媳妇顺利完婚。如今,小两口在社区里开起了饭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中兴新区,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户居民就是一组文明的使者。他们不仅做好自己,而且还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着他人。
妇女党员闫敏,是因动迁而上楼的。一向向往城市生活的她,住上楼房后,心里格外愉悦。欢喜之余她还参加了村中妇女健身操团队,由于身材好、学得快、肯吃苦、能力强,现已成为团队的领舞者。
90后小夫妻赵海峰、吕莹莹,结婚不到一年,他们就不再依赖父母,在小区里买下了70多平方米的门点做起了儿童服装和儿童玩具的生意来。夫妻俩恩爱和睦,积极向上,为众多年轻人树立了干事创业的榜样。
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村中还开设了农民道德讲堂,成立了鞍山地区第一家村级老干部大学,并率先开办了村级网站,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向上,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新区建成的10多年来,全村未发生过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
中小村的崛起,让村民们对姜永波等支部一班人刮目相看,就连周边村的群众也纷纷向他投来了钦佩的目光。其实,中小村的崛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与村干部们主动践行群众路线密不可分。
姜永波任职以来,支部大会制度一以贯之,从不间断。凡重大问题都要通过支部大会研究决定,还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在中小村初期实施旧村改造的进程中,有的院墙应拆,有的院门当扒,有的树木需伐,有的门房该推等等,不可避免要触及部分村民的切身利益。对此,多数村民能够理解,给予支持,少数村民则横加阻拦!遇到这种情况,姜永波立马与村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修路的标准和清障的有关规定全面征求意见。代表们一致同意村里的规定,并表示带头执行。第二天他又带领村干部深入到闹事村民的家中阐述修路的目的与好处,说明修路的细则和规定。望着村干部、村民代表的院墙、院门及树木、门房等被拆扒、砍伐的场景,滋事者再也无话可说了。仅3个月时间,村容村貌便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