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到某村办事,遇上一村民为其父出殡,只见长长的送葬队伍占满了整条大街,前面开道鸣放鞭炮的汽车缓缓前行,后面是几十个孝子打着花圈挽联,紧跟着的是穿道袍吹吹打打的吹鼓手。汽车拉着上等材料做成的棺木,最后是几十辆汽车拉着送葬的亲戚朋友,吸引众多乡亲和路人驻足观看。有村民议论,人死了搞这么大排场有什么用?还不如活着时多一点孝心。据悉这位老人有四个儿女,家家都很富足,但对老人却不待见,把老人当成累赘,平时老人轮流到儿子家里吃住,过的是铺盖卷到处搬的“轮官马”的日子。
当下在农村对老人厚葬薄养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儿女在老人生前不讲孝道,死后大办丧事讲排场,担心不大办会落下不孝顺的坏名声;还有把老人当成摇钱树,大操大办丧事,不仅亲戚朋友,连乡亲们也要跟着随份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生活富裕了,精神文明也要不断提升,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让辛苦操劳一辈子的父母安度晚年,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厚养老人对后辈人来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老人活着不厚养,死后闹排场,并不是尽善尽孝之举。
厚养老人不仅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敬老爱老的道德品质,而且也是教育后代的最好做法。为此,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及农村干部:一是针对一些乡村出现的厚葬薄养的典型事例,在全社会展开讨论,让广大年轻人认识到风俗习惯中的是与非,对各种不良风气有清醒的认识并自觉加以抵制;二是相关部门要经常性地开展有关孝文化的宣传活动,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宣传工具,开展主题征文或者孝德优秀家庭评选活动,宣扬厚养薄葬的好人好事,用鲜活的事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农村基层组织要积极倡导移风易俗,从乡村干部做起,形成良好的环境,组织讲文明树新风的红白理事会,大力提倡绿色殡葬,遏制乡村厚葬薄养的不良风气,让每个人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每一天,尽心尽力给老人提供舒适安逸的生活。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